妈妈常说:“凡事让人三分对别人礼让为自己也留一条路。”小时候我不懂,以为妈妈在给我开玩笑,长大后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才知道这句话是多实用。
刚上初中,不太适应,经常与班上的同学发生矛盾,闹得彼此都不愉快。一节体育课上老师让我们自己借器材运动,我和我的朋友突发奇想准备借个篮球。理由很简单,因为篮球只需要拍几下,就算运动,而其他项目更耗体力。
刚拿到篮球,还没开始拍两下班上几个高大的男生就过来:“你那个篮球借我玩一下嘛!”说着便要伸手过来拿,我的朋友挡住了他拿球的手,说:“这是我们借的,你们要玩自己去借!”我偶然抬起头发现他虎视眈眈地盯着球,看来拿不到球是不会走的。
我心里有些担心,但还是不肯放弃,又想到万一他们仗着人多势众,那我不就亏了,我犹豫了一下,把球扔给他:“给你!”下课后他来还球,不像以前那样气势汹汹了,还对我说了声谢谢。这时,我才明白妈妈这不叫口中的谦让,而是叫勇于不敢。
记得还有一次,那是在四年级,第一次全区统考,我担心自己还有没复习到的,在考前的几分钟,捧着语文书想多看几个字,老师走进考场,对我们说:“抓紧时间复习啊,我能教的都教了!”这又给了我许多压力。我在老师的“督促”下,两眼不离课本,心里却十分着急。
表面上我十分认真地复习着,实际上一个字也没有看进去。“叮,叮”铃声响了,试卷哗哗地发下来,广播里开始播着一些考试前的规矩。我看着卷子上的题目,脑袋一片空白,“这道题怎么做?”我不停的在心里问自己,突然脑袋里闪过一道红光,“哦,我知道了,选C!”我边想边准备拿起笔来写,又顺便瞟了一眼监考老师,他刚好走出门外,好像要故意避开我一样。
我犹豫不决,生怕自己忘了这个答案,紧握着笔的手里全是汗水,正好广播放到那句提前“动手答题者将取消考试资格”。我心里一虚又放下笔来,一会儿拿起,一会儿放下。这是时开考的铃声响了,我松了口气。
“勇于不敢”是一个人心中的底线,在触碰这底线前,它在心中起警示作用,你会在它的边缘徘徊,始终不敢迈过去,在最后一刻做出让步,这便是人心中的“勇于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