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会在悲痛时嚎叫,但只有人类会因悲伤或快乐而哭泣。
自然界中的动物总是有着稀奇古怪的特征和行为,比如大象的长鼻子、沙丘鹤奇特而疯狂的求偶舞蹈,但这些都不及人类的哭泣那样特别。
不过,人类并不觉得哭泣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经常哭泣,几乎每天都会看到别人脸上的泪水。20世纪8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以300多名男性和女性为对象,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每月平均要哭5次,男性则每4周哭一次。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声大哭。
我们的哭泣之所以特别,并不是因为哭喊声,而是因为充满感情的泪水。动物或许会呜咽、呻吟和嚎叫,但绝不会动情落泪,即便是与我们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亦是如此。猿类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泪腺,但它的功能只是清洁眼部、浸润和呵护眼球。
而远古的某个时期,在人类的泪腺和表达深层情感的大脑区域之间,进化出了神经元连接。所有的遗传变异都是有用的。如果这个导致流泪的变异,没有让遗传它的生物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自然选择早就把它淘汰了。问题是,哭泣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人类有三种眼泪
人的一生通常会流下三种眼泪,因感情而流下的泪水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种眼泪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但功能却各不相同。
最基本的泪水会在每次眨眼睛时出现,它浸润着我们的眼球。而反射性的泪水会在眼睛不小心被戳、或者被洋葱的刺激性气体侵犯时涌出来。
不过,情感性眼泪却有独特的化学成分。在情感性眼泪中,蛋白质的种类比反射性眼泪多20%~50%,钾含量更是后者的4倍,而锰浓度要比血清中的高30倍。这种眼泪还富含肾上腺皮质激素(人在承受压力时释放的一种激素)。
研究者推测,由于有大量的激素存在,当我们经受强烈的感情冲击时,人体就会用泪水将多余的化学物质“冲走”。也许,这就是我们在劝慰别人时,会说“尽情哭吧”的原因。
眼泪的力量
流泪似乎是脆弱的表现,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眼泪拥有强大的力量:它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使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1975年,以色列的生物学家阿莫兹·扎哈维,构想出一个有趣的理论,他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比如,当岩羚羊察觉到狮子即将发动攻击时,为什么会像弹簧一样跳到空中,而不是撒腿就跑?从表面上看,岩羚羊会付出高昂代价:不仅会耗费大量的能量,而且丧失了逃逸的时机。但扎哈维推测,岩羚羊付出不菲代价的同时,也发出了强烈信号,跳跃实际上成了一种示威:“看我跳得多高,你别想抓住我,还是节省点力气吧!”通常,跃跃欲试的狮子或豹子接收到这一信息后,立即会进行一番快速权衡,然后转而寻找不那么强壮的猎物了。
对人类这样的高度社会化物种来说,眼泪也有相似的功能。眼泪惹人注意,而且造成视觉模糊,形成妨害,这些情况是负面的。不过,人类只有感情强烈时才会流泪,不容易假装,于是眼泪发出了准确无误的“扎哈维式信号”:导致落泪的情感绝对真实,务必要认真对待。毕竟,当眼泪就要夺眶而出时,个人的防御措施崩溃了。因此,哭泣就像一条纽带,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使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这也许是一种有效的生存手段。
眼泪的“交际功能”
美国的心理学教授科奈利乌斯从2000年开始,收集了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杂志照片和电视节目的视频图像,图片上的人物都流下了眼泪。他把一些照片制作成两个版本:一幅是原来的图片,人物的脸上挂着泪水;另一幅则经过处理去掉了眼泪。
随后,科奈利乌斯让请来的志愿者坐在电脑前,观看电脑中的幻灯片。每张幻灯片包括两幅图片:有眼泪和没有眼泪。然后,研究人员让每位志愿者说出照片中的人物处于何种情绪中。志愿者们普遍认为,泪眼蒙或泪流满面的人正经历着强烈的情感(大多数是悲伤的)。而看到被抹去眼泪的照片时,他们就琢磨不透那些人物的感受了,有人说那是悲伤,也有人说那是恐惧或者厌恶,不一而足。
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偶然的机会,进化出了发达的表情肌肉,帮助彼此间准确地交流。大脑中与感情表达有关的区域,以某种方式和眼睛上方的泪腺联系在一起,才赋予了肌肉的这种“交际功能”。
眼泪把我们的交流层次带到了语句和音节无法企及的高度,没有眼泪,人类可能就无法像今天这样可以倾心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