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这两个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悄悄地,休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社会进步,没这两个字,谈不上小康。
休闲时光在人生中的比例提高,是社会人性化程度的提高。每个人不但是“劳动力”、“人力资料”,还是生活的享有者,人们在创造生活的同时有权利享受生活,而且越来越多地享受生活,这就是休闲的意义。
休闲成为生活的内容,对社会而言是一种进步。但对每个人来讲,休闲需要条件,不是想休闲就能休闲。
休闲生活有三个前提:
一是要有闲钱,也就是说个人除了保障必需的衣食住行,还得有一笔闲钱。这是经济基础。如果尚有衣食之忧,他就会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用来挣钱,岁月蹉跎,哪能得闲?
二是时间要有空闲,钱包满满,身家亿万,只因位高权重,或需日理万机,睁眼就有一堆事务候着,也就谈不上休闲了。
三是要有闲情,说白了就叫懂生活,有情调,有趣味。没有情调的人,纵然不缺钱,到了最后一口气也还惦着挣钱;纵然退休,最大的苦恼还是打发不了时间。
总之,闲是基础,闲时是条件,闲情是内在需要。当大多数人有了休闲的要求和可能,就表明整个社会的经济和人文环境得到了提高。
积极而健康的休闲生活,能使人生更加丰富,使生活更美好,使生命更有光彩。
我经常在天坛散步,看到最近几年,跟着旅行社导游小旗来天坛的游客,从外国人多于中国人变成中国人多于外国人,再变成了中小城市的人和乡下的人多于大城市的人。
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仅城里人有了空闲时间可以开着车到乡下进行“农家乐”,乡下人也开始休闲到帝王花园里来逛逛。也许这些场面比任何数据都能说明中国人在“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随即想起在香港关于内地游客的争论,在这个争论里面,心态比事实更要紧。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初期的春节,大量的香港人回内地探亲,用手拉箱拉着小电器、食用油、方便面、饼干,内地的亲戚们像迎接圣诞老人一样迎接他们。30年过去了,每天有成百上千的旅游团从罗湖口岸进入香港,过去的穷亲戚现在成了满香港溜达的“顾客上帝”。
这就会出现问题,一是圣诞老人变了角色,二是“新上帝”身上还不够绅士。
休闲要提高素养,有三养:养生,养性,养趣。
养生是当下百姓最重要的休闲方式。
电视上的养生节目一个比一个火,小区里装上健身器材,公园里到处是唱歌跳舞的,没有一个是领导安排的,一派“歌舞升平”。老百姓都被这句话说服了:一生无论有多少,健康是1,事业、爱情、财富等都是后面的0!没有了1,就等于0。多明白的道理,所以当下的休闲方式,养生第一。第二是养性,一边休闲,一边享受,写字、画画、摄影、收藏等,既能有益身心,又能提升素质。其中,最热最火的要数收藏了,电视上一个又一个鉴宝收藏节目,又为这热潮加火添柴,第三是养趣。都知道百人百性,各有各的兴致,各有各的爱好,赶上这年头“玩物丧志”不再当帽子戴了,养狗喂猫、栽花种草、蟋蟀蝈蝈、葫芦核桃、风筝皮影、武术杂耍、吹拉弹唱、票友事友、驴友网友,大千世界,好不热闹。不论雅俗贵贱,都让人活得有声有色。
休闲有三养,也会有三险。
什么叫险?危险是险,陷阱是险,误区也是险。养生何险之有?帝王想长寿,百姓怕得病,凡是有包治百病的方子,千万不要信,别听他说得天花乱坠,都是向你要钱的,千万要坚守住你自己的钱包。养性何误之有?
收藏是个养性的好方法,然而一旦与投资搭上线,你就从一个藏家变成了投资人,心跳、忙碌便成了主题。
养趣也有误,如果迷上哪一个达人秀节目,身怀技艺也想上电视出个名,你可就闲不下来了。
你瞧,休闲变味也快。作祟的还是那俩字:名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