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实用工具生活内容页

说“安”

2022-04-24生活

许慎《说文解字》对“安”的解释是:“安,静也。”《尔雅》曰:“安,定也。”《周书·谥法》中说:“好和不争曰安。”按照古人的解释,“安”就是“静”,就是“定”,就是“好和不争”。一个人能够做到“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修炼,不是躲到深山古刹去修行,而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历练,“安”是需要磨练的,就像雏鹰需要在风雨中磨练自己的翅膀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在苦难中磨练,直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这样就自然达到了“安”的境界了。

“安”就是这样一种高超的人生境界,没有经历人生历练的人是无法达到“安”之境界的,即使达到也是浅层次的,就像做房子一样,根基不稳,风一吹是要倒的。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初夏时节,风吹动新长的叶子发出哗啦啦的声响,这时的树是永远也静不了的。风永远是有的,就像人活在世上,各种欲望的挑逗是永远存在的一样,但是不是说,人就永远无法“安”下来呢?不是的。人是可以“安”下来的,就像风虽然永远存在,树还是可以“安”下来一样。怎么做?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把满树的叶子全部抖落,把满树的枯枝也全部抖落,而只剩下最坚韧的树干。风即使来了,也无法奈何它了。树把风打败了,树“安”下来了。所以,虽然冬天的风刮起来像刀子,但冬天的树却最“安”,或者说最“静”,也最“定”。

树是人的榜样。人求“安”,也应该像树一样,抖落全身的枯枝败叶。人也是一棵树呀,人身上的枯枝败叶就是人的各种欲望,人把这些欲望抖落了,人的腰就直了,就有韧性了,人面对各种外在的挑逗就会平心静气了,人对一切荣辱得失皆一笑置之,人也就“安”了。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安。面对厄运,泰然处之,可以说是一种美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也是“安”。安贫乐道,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人的传统;“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更是“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个人能拿自己的伤疤开涮,这本身就表明他已经“安”下来了。否则,摸着自己的伤疤自怨自艾,作小女人状;或者耿耿于怀,拉开与整个世界为敌的架势,最后伤害到的,却只能是自己。

所以说,一个人想“安”却不一定能“安”,“安”是需要像苏东坡那样,经历黑色幽默般上下沉浮的命运而始终不绝望的历练之后,才可能获得的。可以说,“安”是一个人经历炼狱之后,奖给这个人最高贵的礼物。

“安”乃“好和不争”。中国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和”是“和谐”,“不同”是充分尊重个性的差异,只有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和谐,才是最高的和谐。而“安”就是好和不争,也就是充分尊重个性的差异,不以己之长量人之短,也不以己之短妒人之长,这就是“和”,就是“不争”,这样的人际关系,定是相当和谐的,这样的人活在世上,一定是触处无碍的。

大静大定,与世无争,这就是“安”的境界。这样的境界,老子认为只有“水”能做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水安于卑污低湿的境界,却能利泽万物,海纳百川,致其博大。水之“安”,真的就是“道”的写照。

所以,人应该像水一样,只有“安”,才能“大”。已故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写过《顺生论》,先生在文章中强调“道家”的顺生,这就是“安”。顺应命运的安排,就像大自然顺应四季轮回一样,能“顺”就能“安”,能“安”才能“乐”。所以“安乐”二字,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方人甚至提出“安乐死”,其实庄子对死亡的达观态度,早就证明了死也是可以快快乐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中国文化人能乐得起来,关键是“顺”,是“安”,是孔子所说的“既来之则安之”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

“安”的意义这样非凡,但也不要忘了一点,千万不可苟安。当外敌入侵,不顾廉耻苟安甚至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只会招来千古骂名。在今天这样千帆相竞的大好时代,不思进取,一味混日子,这样的“安”也应归在苟安之列。

再来一篇
上一篇:大碗花 下一篇:愿有深情饵沧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