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生命降临到这世界上的那一刻,第一表情会是什么?应该是感动。
由黑暗进入光明,他们会感动;身边围绕着飘逸着水分子凉爽舒适的空气,他们会感动;耳朵中传来美妙动听的天籁,他们会感动;还有不断俯视着的那慈爱的目光,亲吻着自己的那温暖的嘴唇,也会令他们感动。
孩子们睁着纯洁的眼睛,面对着未知而奇异的世界,不断地感动着,也尽可能地力所能及地——以自己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让周围感动着,让世界感动着,他们也在这美好感动的氛围里渐渐长大。
不要以为感动就是幼稚的特权,是的,在生命的某一时刻,因为你的感动,会遭遇到讥讽与嘲笑。那不是感动因长大成熟了就不好了就变异了,而是由于有人变得世故圆滑了。
你切不可由此把你的感动掩藏起来,遇到丑恶,你目不斜视,依旧眉飞色舞,夸夸其谈,侃你那个“感兴趣”的话题,人们也许给你人情练达的评价。听到讹言,你面不改色,仍然从从容容,干着你手中“该干的”活儿,人们也许赞你老于世故值得信赖。其实,你这只能是逃避,是麻木。
抑或你认为生活远没有书本上描写的那样美好,日子绝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绚烂,友谊根本不是故事中的那般真诚,爱情远不是传说中的那般纯洁——这些才是人生中的真实,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感动的。其实,你这只能是误解,只能是偏执。
或者索性以名车、华厦、美女、美食来获取视觉与感官上的愉悦和快乐。其实,这种现实主义的,这种包括享受在内的一切物质上的欲望的东西,并非感动,而只是感受。
“感动”之所以不同于“感受”,就恰恰在于“感受”是一种只追求感官的“受用”,它是一种被动,是一种消极;而“感动”,是一种具有浪漫色彩的心灵的主动。你看它,先是“感”,后是“动”。如果说“感”触及了埋在心田泥土中的“根系”,“动”便是这“根系”长出的枝干,开出的花朵,结出的果实。看见弱小而心有感触,才会有自觉去扶助的行动;看见灾厄而情不自禁地同情,才会看见他人处于饥寒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没有感动,我们将在无意中失去众多提升丰赡自己的机遇。假如牛顿不善于感动,他也许就会把那个包含着真理的苹果,美滋滋地吃到肚子中,而人类伟大的万有引力之树,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如果瓦特也不善于感动,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就蒸发到厨房的空气中去了,人类的蒸汽机火车头,也许还要在牛车漫长的辙印中,蹒跚千千万万个里程的碑石。
感动不分年龄大小,它并不专属幼稚,只要我们心中有善,感动的天使就会永远追随着我们。有一天,俄罗斯著名的油画家列维坦独自一人到森林中去写生,当他趁着曙色走到一座山崖边时,他忽然看到山崖那边被初升的太阳照耀出的从没见过的美丽景色,他一下子感动得泪如雨下。德国的著名诗人歌德,有一次听到了贝多芬的交响乐,他为那曼妙的旋律所感动,以至于泪流满面。
我们说“感”触及了心田中的“根系”,然后才有“动”的枝叶果实,这“根系”就是盘桓在我们心底的善,故而,感动的本质和核心是善。善是一个人一打出生时就具有的本性,感动原本是一种天性的流露。如果说我们不再会感动,只能说我们丧失了善良,泯灭了天性。
悲欢离合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沉淀在我们这杯醇酒里和融化在我们脚下的,都是那些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的善。不错,只要我们永葆赤子之心,葆有这种善,并让它不断积累与升华,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它就能帮助我们度过艰难而又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