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代人和亿万人的故事。他们卑微刚强,质朴可爱,他们钻进矿井,攀爬脚手架,蜷缩在现代都市的各个角落……而他试图以自己经历的血泪辛酸,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疾呼呐喊——
2009年10月3日深夜,福州的一处出租屋内,妻子与五个月的孩子酣然入睡,周述恒轻轻敲上最后一个句号,长长舒了口气。历时17个月、约45万字的长篇小说《中国式民工》终告完成,他感觉“获得重生”。此前,他已把小说发布在一家文学网站,点击量达到50余万。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请他做嘉宾,荣誉也纷至沓来,面对发生巨大变化的生活,周述恒甚至有点“不知所措”……
“另类”农民工
与很多人眼中的农民工相比,周述恒无疑很“另类”。一副300度的银框眼镜,架在颇为白净斯文的脸上,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读书人。当然,这种另类不仅体现在外表上。为数不多的上网时间,周述恒都耗在各个文学网站上。他还自办了一个培训班,买了6台旧电脑,专门教外来农民工及子女学习电脑。
福州市南郊的金山浦上工业区,一处当地村民自建的出租房二楼,便是周述恒每月300元租来的住处。他用三合板把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隔成了两小间,稍大的一间用来当培训室,小间则是自己的卧室。
在这个简陋的住处,周述恒在一台1000块钱淘来的二手电脑上,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由于毫无写作经验,他模仿《中国式离婚》的结构,把小说分为99个章节,小说中80%的内容是他身边朋友身上发生的故事,其中60%的内容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主人公周小凡就是以他自己为原型。农民工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一位知名作家看完小说后,连连称赞它“既是农民工群体的客观写照,又是他们的集体记忆,或许也能成为一部当代社会生态——城市与乡村,原住民与外来者既排斥又融合的生动史料”。尽管小说的架构与写作技巧还稍显稚拙粗糙,但是文字背后的真诚已足以打动人心。
抒写数亿农民工的欢乐与辛酸,这是周述恒创作的主因。他说:“没有农民工就没有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可我们得到的关注、关怀太少了。媒体虽然有很多报道,但都只是一个片面。还没有人能近距离地看我们的生活,理解我们的委屈,倾听我们的呼声。”
坎坷是人生的财富
周述恒的老家,在四川一个落后的山村。像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周述恒很早便开始帮助家里做农活——放牛、插秧、收水稻,但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甚至全校名列前茅,常排在年级前十名。刻苦是一个方面,他还天生聪慧,对未来充满自信。如果没有后来的家庭变故,他的人生或许应该是另外一个样子:考入更好的中学,走出大山进入大学,然后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1994年,周述恒15岁。在一场邻里纠纷中,他的母亲不幸遇害。带着丧母之痛和改变命运的期盼,周述恒走出深山,千里迢迢来到福州,投靠打工的堂姐。
打工生活的艰辛,远远超出尚未成年的周述恒的预想。儿时所有对于城市的美好想象,在他拥有第一份工作时就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那是一家污染严重的塑料厂的杂工,周述恒每天的工作就是用香蕉水擦掉塑料桶上的污渍。在阴暗狭小的厂房里,在没有任何劳动防护的措施下,每天工作12小时,月薪120元。第一个月,他不仅没拿到工钱,按工厂规定还倒欠80元。更痛苦的是,年纪不大的他很快患上了“职业病”——急性哮喘,发作最严重的时候,难受得他在路边打滚。
从那时起的十多年打工生涯,周述恒换过多少工作,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最艰难时他蹬过三轮车、摆过地摊,他也学会了如何躲避城管,比如被抓后把货物给他们,只要不反抗就不会挨打。
2000年,周述恒失业半年,与七八个工友合租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炎炎夏日,他骑着40元钱买来的旧自行车,走遍福州大街小巷找工作。胳膊上的皮都被晒脱了,他甚至连一份只管吃住不发工资的工作都没找到。
打工13年,周述恒在反复进厂、出厂中生存,有的工厂拖欠工资,不拖欠工资的又赚不到钱。“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个群体的悲哀吧,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考虑该如何填饱自己的肚子。”周述恒说。
后来,在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周述恒到一家涂料公司做业务员,才慢慢过上比较稳定的生活,也学会了使用电脑。
他的“江湖”他的梦
周述恒从小就喜欢看武侠小说,上初中时就憧憬着自己能成为扶弱济困、铲奸除恶的“大侠”。这种情结促发了他最早的文学梦想。初中时每天到山坡上放牛,他都要带块废木板做垫子,试着“创作”武侠小说。
后来,他还真的像模像样写成了一部名叫《神州天骄》的武侠小说,讲一个爱国志士在峨眉山上练就一身绝世武功,会飞来飞去,在上海滩战胜日本黑帮黑龙会的故事。作品有近百万字,整整写满了21个作业本。这样的“作品”自然难得发表,却锻炼了他的文笔。
2008年5月,周述恒再次失业。白天,他骑着自行车四处推销自己;晚上,他寂然枯坐,又有了创作的冲动。相对充裕的时间,13年的打工经历,让他的想法有了实现的可能。
刚开始写《中国式民工》,打击就接踵而至。首先是周围人的不解和嘲讽,一些人说周述恒“简直是一个神经病”,异想天开,很不靠谱。其次是表达不出来。他初中都未能毕业,平时喜欢读书看报,但真正写起来才发现自己的写作技巧实在太贫乏。
他开始学着“组合情节”。在小说中,主人公都是农民工,他们经历了找不到工作,拿不到工资,工伤、职业病困扰,也经历着与城管的冲突,与城市文化的冲突。周述恒说,小说中的大多数情节都取材于真实的故事。很多事情,他一想起来就掉眼泪。
永远是个农民工
短短两个月,这部略显粗糙的小说,就拥有了50多万的网络点击量和几千条跟帖。许多网友和评论家,都把周述恒称为“民工代言人”。
不过,想出版这样一部小说,绝非易事。周述恒在网上找到出版社电话,一家家打过去,得到的都是失望。
直到2009年11月,北京一家出版社终于看中了这部书稿,决定出版。当然,在挑剔的编辑来看,网络版《中国式民工》还是一份粗糙的文本,错别字和病句不胜枚举。
曾有人问周述恒:“你怎么评价自己的这部作品?”
“我把它看做一种理性的反抗。”周述恒推推眼镜,平静地说,“不要以为民工只会逆来顺受。我希望能通过我的小说,让城里人真正理解他们身边这些民工的想法,来消除我们之间的隔阂。”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其实,我最期望官员和决策者来看这本书,因为只有当他们更真切地了解我们的生活,听见我们的呼唤,才能改变我们的境遇。”
小说的出版,给周述恒带来了一笔“他打工这么多年都赚不到”的收入。这也让他有底气规划未来。接下来,他想去广东。当然,“不是为赚钱去打工,而是为写作去打工”。
“边打工边写作,是我理想中的未来生活。无论别人怎么称呼我,作家也好,代言人也罢,我的身份一辈子也不会改变,永远是个农民工。”他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