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实用工具人物内容页

落跑新娘毛彦文

2022-04-24人物

青年月仙,崭露头角

幼年的毛彦文在家受到私塾启蒙教育。她天资聪颖,对新生事物有天生的敏感和兴趣。

1920年,毛彦文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有教会学校的背景,遭拒。后转报北京女高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毛彦文锋芒毕露,为南高师不准她报名而愤愤不平,给时为南高师教务长的陶知行(即陶行知)写公开信,大胆质问,刊登在上海《时事新报》上。此信一发表,舆论大哗,引起众多呼应者。

陶知行亲自致私函给毛彦文,委婉解释并提出欢迎她以申请转学的方式来南高师就读。毛彦文个性倔强,“我认为既被拒绝考试于前,决不愿申请转学于后”,于是北上入学。

毛彦文青年时代的惊人之举,是出演了一场轰动一时的逃婚事件,使她成为“近代中国婚姻史上少数敢于挺身冲撞传统婚姻藩篱的时代女性”。

在毛彦文八九岁时,父亲将她许给生意场上的友人方耀堂的儿子方国栋。稍长后,毛彦文心有所属,与青梅竹马的表兄朱君毅有约。

在母亲与四舅父(朱君毅父亲)的帮助下,毛彦文逃之夭夭,最后迫使婚约解除。

须水永清,郎山安在

毛彦文虽自小受娇宠,唯我独尊,但对表兄唯命是从,处处维护。

1914年,当毛彦文获知方家要来迎亲时,她给朱君毅写了一封30多页的长信细述详情,商讨应对办法。在毛彦文不顾一切奋力抗婚时,朱君毅只在背后表示支持,不敢站出来反对。等到毛家与方家解除了婚约,朱君毅马上提出订婚。当毛彦文因社会的舆论、近亲不宜结婚,以及两人文化的差异而忧心忡忡时,朱君毅慨言“人言何足畏”,并信誓旦旦地说:“须水(江山的名水源)郎山(江郎山),亘古不变。”两人终于订下婚约。

那时毛彦文在教书,每月收入24块大洋,大半寄给了朱君毅。1922年朱君毅回国受聘于南京东南大学,毛彦文在北京女高师尚未毕业,为了能照顾朱君毅,毛彦文转学到南京金陵女大。初时两人假日同游金陵名胜,颇得鱼水之乐。

孰料1923年5月,毛彦文突然收到朱君毅一纸“退婚书”,朱君毅以“感情不和”“近亲不能结婚”为由要解除婚约。实则,朱君毅已移情别恋,爱上了南京汇文中学一名学生。

此事轰动了南京学界。朱君毅的老友吴宓、陈鹤琴坚决反对,东大教务长陶行知招来双方家长出面调停。

直至1924年,熊希龄夫人朱其慧来南京出席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知道此事,觉得朱君毅人品不端,不足惜,宜果决。朱其慧请了当时金大校长、教务长以及教育界名流张伯苓、陈衡哲、王伯秋、陈鹤琴、吴宓等作证,为他们解除了婚约。朱君毅的薄情,令毛彦文彻骨寒透。她说:“从此我失去对男人的信心,更否决了爱情的存在……分手后十年间,虽不乏有人追求,我竟一概拒绝。”

在这不乏“有人”中,最真诚、最热烈、最持久,甚可说最痴迷的一位便是吴宓。

海伦之心,其深如海

毛彦文又名海伦,此名是吴宓代取的。在吴宓心中,海伦是圣女,是希腊神话中人见人爱的最高天神宙斯的女儿。吴宓为海伦写了大量的情诗,抒发情怀。

毛彦文自尊心强,在被朱君毅抛弃之后,发奋深造,于1929年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1931年回国。这期间,吴宓曾觅一机缘赴欧,在一家旅馆约见毛彦文。两人谈文论道十分投机,入夜暴雨大作不止,交通中断,毛彦文不得归。夜深,吴宓提议毛彦文上床休息,并说:“我反对《西厢记》里的张生,我赞成《红楼梦》里的宝玉,贾宝玉从不对林妹妹动手动脚!”当夜,吴宓、毛彦文果同床共眠,吴宓以“非礼勿动”的君子风度处之,竟一夜相安无事。事后,吴宓郑重地将此事记在《吴宓日记》中。

毛彦文始终对吴宓保持着距离,认为这是吴宓往时看过太多她致朱君毅的信而发生的憧憬,吴宓几乎在每次致海伦信中都要叙述自己某年起,从朱君毅处读到她的信及渐萌幻想等等,这不是更令海伦产生反感吗?

痴情的吴宓竟在熊希龄逝世后,再度燃起追求毛彦文之火,最后仍以失败告终。

就学女师,巧遇旧友

不知底细者会以为毛彦文是“攀高枝”,其实倒是一种缘分。为其牵线搭桥的红娘,竟是熊氏的内侄女朱曦。朱曦本是毛彦文就读湖郡女校时的同学、知己。后来,毛彦文入北京女高师又巧与朱曦同窗,且与朱曦堂姐朱畹和胞妹朱嶷都是校友。

毛彦文从金陵女大毕业时,熊希龄嘱朱畹写信邀毛彦文到香山慈幼院任教,适逢毛彦文计划出国,婉谢。及至毛彦文归国,熊夫人已过世,慈幼院缺人,熊希龄又邀毛彦文。时毛彦文已受聘于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未允,但铭感五内。

时至1934年,熊希龄到沪,住在侄女朱曦家。出于礼貌,毛彦文应朱曦之约去看望长辈熊希龄。紧接着,朱曦持续前往复旦找毛彦文聊天叙旧,最后亮出代姑父求婚一事。毛彦文一听吓了一跳:“这怎么可以?辈分不同,你的姑父我称老伯,再说年龄也相差太多。”毛彦文坚持不可。

次日,熊希龄亲赴复旦约见毛彦文。朱曦还打电话给熊希龄的长女熊芷,熊芷怀着五六个月的身孕,从京抵沪,代父求婚:“您就可怜可怜我吧,看我这样大肚子由北平赶来上海,多么辛苦。我是来欢迎您加入我们的家庭的。”各方亲友也恳切劝导,弄得毛彦文六神无主。在这重重包围下,两个月后毛彦文终于首肯。

梨花海棠,谱写佳话

1935年2月9日,熊希龄、毛彦文这对老夫少妻在上海慕尔礼堂携手走上红地毯,此事成为一大社会新闻。

不知情者或认为毛彦文嫁熊希龄,是看中钱财。其实,早在朱其慧去世后,熊希龄即把动产分给两女,房、地不动产悉数捐给他设立的“熊朱义助儿童福利基金社”(以夫妇二人的姓命名)。

熊希龄与毛彦文组成家庭后,基金董事会同仁研究后对毛彦文说:“拟把他捐出的产业归还一半作为新家庭的开支。”毛彦文当即表示:“不要把已经捐出去的产业,因我的缘故而有所改变,我心领好意,但不敢苟同。”熊希龄听了十分高兴。

他们相处不到3年。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猝逝于香港。他是“因初期抗战失利,受刺激太深,精神负担过重,骤然丧生”。

毛彦文明白,熊要续弦,多半是为他的慈善事业找继承人。他是看中她的能力、热情和爱心而苦苦追求她的。

自熊去世后,毛彦文继承先夫遗志,继任香山慈幼院院长,同时长年奔走于桂、渝、港、沪之间,出生入死,在所不惜。

毛彦文于1949年离沪赴台,到台后,有限的现款不能维持生计,旋去美国。她在旧金山《少年中国报》当过编辑,在加州大学女生宿舍当过指导,在华盛顿大学做过研究,在西雅图教过烹饪,在华大远东图书馆当过管理员……飘零海外,备尝人间冷暖。

1961年毛彦文赴台重执教鞭,生活低调。自1985年起撰写回忆录《往事》,2007年1月在大陆公开出版。她在“结语”的篇末慨叹一生时写道:

“碌碌终身,一无所成,少年抱负,无一实现。此生有三分之二岁月在悲苦坎坷中度过,复遭国事蜩螗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居无定所,幸来台定居后得平静度过二十余年。乃近年来,台湾局面起了变化,暴戾之气,弥漫全岛,能否在此安度余生,难言之矣!”

1999年10月3日,繁华阅尽后的毛彦文溘然长逝,享年101岁。

再来一篇
上一篇:欧·亨利--信任的力量 下一篇:可爱的“呆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