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实用工具人物内容页

张恨水一直在寻找爱情

2022-04-24人物

张恨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走红的作家之一,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风靡全国,倾倒无数男女。据说,鲁迅的母亲就是张恨水的“小说迷”,每逢有张恨水的新书出版,鲁迅一定要买回去给母亲看。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的散文、诗词、游记,共近3000万字,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这样一个才子,生活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否也如他的小说作品般充满传奇?记者分别走访了张恨水的儿子和女儿,试图能走进这个上世纪“社会言情小说家”的真实人生当中。

“恨水不成冰”

张恨水有过三段婚姻,一共生有13个子女。第五个儿子张伍,今年71岁,是张恨水和第三位妻子周南所生。受热爱京剧的父母影响,张伍在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前身)学习老生,毕业后做了京剧编剧。在北京西直门外的中国京剧院宿舍里,记者见到了张伍。他向记者讲述了他所了解的父亲。

张恨水祖籍安徽潜山。1895年出生于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取名张心远。张伍说,儒雅文弱的父亲,其实是数代习武的将门之后。“我的曾祖父自幼习武,是家乡有名的大力士,15岁时太平天国兴起,他被编入湘军曾国藩部,从征十几年,出生入死。但曾祖父因身有傲骨,不谙做官之道,终老一生仍是宦囊羞涩。”

张恨水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沉溺于《西游记》、《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1914年,他在汉口给报纸投稿时,开始采用“恨水”这个笔名。张伍说:“父亲很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乌夜啼》,‘恨水’的笔名便取自词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恨水’两字,含有要珍惜时光自勉之意。”

和同父异母的哥哥比起来,张正更为健谈。张正今年60岁,是张恨水第二位妻子胡秋霞所生。2003年退休前,曾在北京团结湖中学任教。张正住在北京青年路附近,儿孙满堂的她,喜欢养花、养鸟、养狗,过着恬静的

退休生活。

谈起父亲的笔名,张正记忆更深刻。“童年时,我耳边总能听到这样的传闻:‘张恨水呀,知道,专写言情小说的。’‘你爸是鸳鸯蝴蝶派!’还有人拉着我的手说:‘噢,你是张恨水的小女儿呀,你爸为什么叫‘恨水’呀?‘恨水不成冰’的罗曼史你知道吗?’”……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传言称:张恨水苦恋冰心未果,转而取名恨水,意为“恨水之不成冰也”。还有小报传出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中,女主人公冷清秋暗指冰心。“父亲的笔名成了他最早的八卦新闻。我后来才知道,对于这种传言,有人问过冰心。冰心手一挥,‘哪有这么回事,我根本就不认识张恨水。’冰心还在丈夫吴文藻先生文集的《代序》里,专门谈到了这件事。”张正告诉记者。

父亲就是张恨水派!

尽管以小说闻名,但据张伍回忆,父亲在自己所有履历中的职业一栏,向来都只填“编辑”二字。“父亲是一个报人,从编辑到总编,从经理到社长他都做过。”

1919年,24岁的张恨水到芜湖《皖江报》任总编辑,并发表了长篇小说《南国相思谱》,初步展露才华。“五四运动”后,他辞掉工作来到北京。1924年,加入新创办的《世界晚报》,他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从1924年4月12日开始,在《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上连载,直至1929年1月24日全部载完。《春明外史》以报馆记者杨杏园与妓女梨云、女诗人李冬青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背景宏阔,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堪称一幅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风俗画。《春明外史》自见报第一天就引起了轰动,有些读者为了先睹为快,甚至每天下午到报馆门口排队等报。《春明外史》连载5年,读者就这样风雨无阻地排队买了5年。当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危在旦夕之时,读者纷纷来信为其请命。自此以后,张恨水声名大噪。

1928年,是张恨水写作最忙的时期。这一年,他的《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间》、《剑胆琴心》6部长篇小说同时在不同的报刊上连载。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每晚9点,报馆的编辑便排队等在张家门口,张恨水低头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甚至一日,他打麻将上了瘾,报馆来人催稿,他左手打麻将,右手写,照样按时交稿。记者向张伍求证,他哈哈大笑:“哪有的事,太传奇了!父亲把6部小说的人名及关系列表贴在墙上,每次集中写一部小说的一个章节,这一个章节报馆要连载许多天,并不是一天写出来的。”

由于张恨水的小说多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被人非议是“风花雪月,鸳鸯蝴蝶”,他却从不辩驳。张伍还记得父亲写过一首七绝:“蝴蝶鸳鸯派或然,孤军奋战廿余年。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

“外界把我父亲归类于‘鸳鸯蝴蝶派’作家,我们家属是不认同的。”女儿张正再三向记者强调:“要非说父亲属于什么派,就是张恨水派!”

婚姻和家庭很复杂

“我从不回避谈家事,”张正对记者说,“名人无隐私,我出生在一个复杂的大家庭,父亲娶了三个妻子,外界谈起我们家经常歪曲事实,我觉得我有责任来澄清。”

“父亲是反对一夫多妻制的,但他自己却是一夫多妻,这也许就是父亲爱情的悲剧吧。”作为女儿,张正无法评论父亲的做法,但她理解父亲的爱情观:“父亲倡导婚姻自由,对于子女们的恋爱婚姻,他从不干涉。父亲的一生,不乏追求者,也不乏让他心动的人。即使在老年,已有三任妻子的他,还为一个女人动过心,不过很快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父亲总是在寻找自己所追求的爱情。”

在张正心中,父亲和第一位妻子的结合,是一场封建社会的悲剧。1913年,18岁的张恨水和徐文淑结婚,不过,这场婚礼是通过“调包计”完成的。张恨水看中了徐文淑的妹妹,但娶回来的却是长相不太好的姐姐。张恨水很不满意。“这注定是悲剧的开始,我虽没见过大娘,但听大人们讲,她是一个贤惠、善良的农家女子。”徐文淑曾为张恨水生过两个孩子,但都不幸夭折。之后,她一直陪伴张恨水的母亲生活在安徽。

1924年,供职于北平《世界晚报》的张恨水迎娶了自己的第二位妻子胡秋霞。“父亲当时是在妇女救济院认识母亲的,胡秋霞这个名字是父亲取的。”婚后,胡秋霞包下了家里所有的家务,让丈夫专心写作。直到1929年,张恨水结识了正在北平春明女中读书的周淑云,他和胡秋霞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痕。

张恨水与周淑云一见钟情,1932年确定了夫妻关系。张恨水为周淑云易名周南。结婚后,张恨水和周南另外购置了一所房屋。“我想父亲是爱周娘的,”张正说。婚后,父亲教周南读唐诗、学绘画、练书法,不时还来段京腔对唱。

1949年,张正一岁时,55岁的张恨水便患上了脑溢血,一度丧失了记忆力与语言能力。“说句实在话,儿时父亲在我心中,就是一个流着哈喇子的老头。”

新中国成立后,张恨水卖掉了以前的大房子,买了砖塔胡同一所小四合院。他和周南及一部分孩子们住在那里,张正和母亲则住在人民大学的宿舍楼里。“母亲后来有了酗酒的习惯。”少年时的张正,经常半夜醒来,发现醉酒的母亲在阳台上发愣。“我没有保存一张父母的合影,母亲全撕了……”

在张正的记忆中,“父亲微微驼背,有点胖,站立时裤脚长长,总爱坐在沙发上,泡一杯浓浓的苦茶。那是我绝对不敢喝的,苦死了,但现在,我却偏偏跟父亲一样爱上了喝浓茶。”

“懂事以后,我知道自己的家庭比别人复杂,不愿谈起。每当看到母亲痛苦的表情,也难免会怨恨父亲。但是,当我走过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师的生活历程之后,才真正理解了父亲的感情。很多人说父亲的小说是‘半新半旧’,思想上也是‘半新半旧’,那么他的婚姻也算是‘半新半旧’式的吧。作为子女,我们不愿用世俗的尺子去衡量他更爱哪一个女人,我们只能说,父亲的人性是丰满的、仁慈的,充满温情善良。”

再来一篇
上一篇:曾凡一,科学可以很美丽 下一篇:闪电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