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国内民愤四起,民众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因此做了大清的替罪羊,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成为闲散人员。1898年,山东黄河决口,数十县被淹,受难乡民无数。这时,慈禧出人意料地命令75岁的李鸿章前往山东履勘山东河工。
接到这样一个苦差,李鸿章万般无奈,他上折恳辞却未被批准。细细思索,慈禧通过政变重新训政,想以派重臣前往灾区,显示她对灾情的重视、对灾民的关心,她一定是想收买民心,稳定局面;李鸿章进一步想,自己毕竟同情维新派,且有多人上奏要求弹劾,慈禧一定是借此变相惩罚自己。
考虑到这一层,李鸿章便“打肿脸充胖子”,对外说这是朝廷对自己的信任。接下来四个月,他和特别邀请来的比利时工程师卢法尔一起,不顾隆冬严寒,驰驱两千里,认真查看,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尽心尽责,拿出了长、短期治本、治标两套办法。他一直在耐心等待,不断窥测方向,希望重新被重用。勘河回京八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慈禧谋害光绪不成,又想“废掉”光绪,但在此“半殖民地”社会,慈禧仍需试探外国的态度,她派荣禄走访李鸿章,请李鸿章打听外国人的态度。李鸿章不失时机回答说:“这是内政,如果先询问外国人的态度有失国体,但如果派我到外地当总督,外国使节必来祝贺,这时可顺便探问外国态度而又不失国体。”
没想到,慈禧顺势就让李鸿章以年近八十之高龄东山再起,重任封疆大吏。李鸿章认为自己终于“咸鱼翻身”了,很是志得意满,谁知道慈禧又给他派了个“脏活”。在任命李鸿章为两广总督的第二天,慈禧便以光绪之名诏谕各省督抚严密缉拿康有为、梁启超,还特别强调“沿海一带”、“海疆各督抚”,显然是说给李鸿章听的。
李鸿章觉得这个苦差太棘手了,他为慈禧的精通权谋而震惊,她清楚知道自己从思想、观点上赞成、同情维新,所以一定要自己前去镇压康党,将自己置于不能不明确态度的“风口浪尖”上,既是对自己的考验,又可将自己“拉下水”强迫成为维新派的镇压者。不过,李鸿章也有他的老谋深算。因为广东紧邻香港,洋商众多,中外交涉繁杂,不懂洋务者难在此为官,自己才是最佳人选。更重要的是,广东同情康党的人很多,广东人心浮动,局面不稳,只有像自己这样资望甚高的官员才“镇得住”。所以对康、梁,李鸿章一面“奉职而行”,严禁其党羽在广东活动,另一方面又留有某种余地,不想与康党彻底决裂。梁启超后来对他的总体评价是:“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
李鸿章干苦差的方式给当今职场很大启示。当领导逐渐信任你的时候,常常派个“脏活”来考验你,领导精心布置了一个“悬疑现场”,暗中观察你陷入迷思后的种种反应。尽管你对领导派给你的活非常不满,但千万不要以消极怠工的方式对待。你可别忘了,中国人讲究“以势夺人”,这里的“势”即指办事不按预定规则出牌,而是随机变幻,以当下形势衡量行动的真实效果。“势”和“效力”的关系非常重要。放眼未来,预留后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不但是一种做事谋略,也是一种做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