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家王健,4岁就随父亲学习大提琴,9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王健10岁时,美国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访华。斯特恩将王健的演奏摄入名为《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的大型新闻纪录片。该片于1981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在全世界广为放映。随着该片的广泛传播,广大音乐爱好者开始认识王健。
13岁时,王健作为“上海音乐小组”的独奏演员首次赴美国五个州巡回演奏五十多场音乐会,获得了极高评价和热烈反响。正因如此,王健年仅16岁就被耶鲁大学破格录取。1987年,年仅18岁的王健首次在纽约卡内基威尔厅和以色列耶路撒冷音乐中心举行独奏会。这两次独奏会同样获得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从那时开始,王健正式拉开世界音乐之旅。1989年,美国的《美国音乐》杂志评选王健为“杰出青年音乐艺术家”。而时至今日,王健的演艺足迹早已遍布全球众多知名音乐厅,合作过的顶级交响乐团亦不胜枚举。
世人皆叹王健的传奇。有次做访谈节目,主持人代表乐迷问王健:“像您这样的音乐奇才,初学大提琴时该是怎样用功才练就而成?”没想到,王健直摇头:“不不不,我最早接触大提琴时,从没有用功这一说。”
接着,王健讲述了儿时学琴的情景。
王健的父亲王树棠是一个大提琴家。王健小时候,王树棠不知让儿子做些什么好,于是就递给王健一个中提琴玩。王健把中提琴倒过来,就像大提琴那样,然后模仿父亲拉大提琴的样子。王树棠很快观察到儿子有学琴的天赋,便开始认真、系统地教他。
王树棠是个古怪的老师。王健那样喜欢大提琴,王树棠却给儿子定下死规矩:一天只能花5分钟时间拉琴。王健很郁闷,但不得不接受事实。因为每天只有5分钟,王健非常珍惜和大提琴相处的时间。他把大提琴当成一个大玩具,每每拉它,都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每天5分钟”的日子,王健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父亲对他说:“现在起,我不再限制你的练琴时间,你可以想练多久就练多久。”王健激动万分,每次拿起大提琴久久都不愿放下。而每次练琴,他也都像之前那样,全神贯注,从不分心。从那时,王健突然明白了父亲之前的良苦用心:一个孩子,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当初他定下每天5分钟的练琴规矩,不是为了压制我对大提琴的兴趣,相反,他是想让练琴成为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5分钟,对于一个练琴者来说,不足以练出精湛技艺,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5分钟能培养出一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树棠从一开始就给予了儿子这样一位老师,所以你不难了解王健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显赫成就。王树棠教育之道,逆思维而行,值得很多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