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人们对奥斯维辛监狱受难人员的遗留物品进行清理,意外地发现了一卷“诗稿”。这卷“诗稿”是用鲜血写在白衬衣上的。
诗的题目叫做《窗子》:清晨/我推开窗子/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鲜花馥郁/鸟声婉转/我心灵的窗子亦打开/仿若阳光万道穿透心灵……全诗共有三段,二十四行,分别写了作者于早晨、中午和黄昏在野外嬉戏的情景。在诗中,“窗子”共出现了八次,但事实是,奥斯维辛的囚室是没有窗子的。经过一番调查考证,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监狱B区的701室,墙壁上赫然画着一扇窗子,是用鲜血画上去的,大小和实际的窗子一样,窗子的两扇窗叶向外打开。经过DNA检测,“窗子”的血迹和“诗稿”的血迹同属一个人。
这个故事让人惊叹心喜,又颓然伤怀。
艺术,是对于令人失望的现实的修正。
在暗无天日的奥斯维辛监狱里,每个人都忍受着与亲人分离的孤单,忍受着繁重不堪的劳作、饥饿,还时时准备着被毒打、被侮辱,枪杀、死亡随时降临。亲人离散了,身心每天都被严重摧残,生命随时都可能陨灭。愤怒,麻木,绝望,不堪……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每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囚室,于极度悲伤绝望中闭上双眼,流下两行冰凉的泪水,突然,他的脸上漾起了笑容:朦胧中听到了鸟声婉转,看到了五彩斑斓,嗅到了花香馥郁……可是,梦幻醒来,依然是冰冷坚硬没有窗户的四壁,是浊臭不堪的狭促的空间……于是,他就划破自己枯瘦的手指,把自己的梦幻变成文字,让文字成为永恒;于是,他就在冷硬的囚室墙壁上,认真地面带微笑地画上了那扇窗子,那扇让心灵喘息和飞翔的窗子……
有了那扇窗,他就不寂寞了,不害怕了,不绝望了。每天,受尽折磨之后,他望着那扇向外开着的窗户,吟诵着由浪漫想象编织的奇妙文字,声音越来越生动,笑容越来越灿烂……他似乎真的看到了春天的百花盛开溪流淙淙,嗅到了醉人的馥郁芬芳;似乎真的感受到了与恋人拥抱的热烈,与家人一起烛光晚餐的融融暖意;他似乎真的获得了安宁和甜美……
他沉浸了,沉浸于诗意想象中的美好;他忘怀了,忘怀于现实的恐怖和不堪。是艺术让他获得了暂时的解脱和超越。或许,他每天这样想象着、沉浸着,就真的拥有了憧憬的力量,有了面对残酷现实的勇气和信心;或许,正是这样的想象和沉浸,扶持他挨到了解放的那一天……
艺术,是人的精神的避难所。陶渊明不堪于等级森严的东晋社会,就勾画出桃花源的幻境;罗贯中期待于出将入相而不得,就撰写出刘备三顾茅庐的传说,让知识分子诸葛亮在皇叔刘备几次三番的恭请下大放异彩……现实生活中,难免磕碰,难免挫折和失败,让我们在忧伤失意失望孤寂时沉浸于艺术吧!在艺术变幻莫测的情境里,超越于现实生活的琐碎,或创作或欣赏,该沉浸时沉浸,该忘怀的忘怀。这样,生命的长度就加大了,生命的厚度就丰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