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混到最高层之后,发现不好玩了,苏东坡发出了“高处不胜寒”的感唱。历来,有才华自负清高、不谙官场三昧者,才会有这种半是牢骚、半是感慨的感喟。可惜,有这种感喟的人毕竟少了点,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往高处爬。于是,在历史上的很多阶段里,本来理应作为金字塔上端的高处,弄得人很多,拥挤不堪。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上等三品。中等三品。下等三品。最后选来选去,只看门第,不计其余,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不过,势族高门之间,也有个高低之分,因此里面还有故事。按说,第一品是专门留给皇族的,等于虚设,高门贵族的高下。只好在第二和第三两品上加以分别。开始的时候还好,时间一长,大家都往第二品上挤,挤着挤着,把关的人受不了了。一放水,结果像点样的门阀,就都成了“灼然二品”。最高的地方。站了太多的人,挤成一团。原本区别高下的九品中正制形同虚设。
士品如此,官爵也如此。无论什么朝代,开始的时候,都是正态分布,大官少小官多,封侯拜爵者更少。时间一长,大家想着法子往高处挤,黑道、黄道。猫洞、狗洞,最后就是“关内侯,烂羊头”,一大群人披金挂紫。清朝末年就是满街红顶子,黄马褂,双眼花翎。不过还好,过去人们追逐高位,更多的是像《红楼梦》里的贾芸那样,图个丧礼上面子好看,朝廷也不大会为这些膨胀出来的高官厚爵者安排更多的实缺,不至于在各级政府机构里设置成群的官职,顶多一个缺换人换得勤一点。
眼下,也处在一个大家往高处挤的时代。
官场如此。学坛也差不多。学校里的职称,当然也跟官位类似。
什么东西多了,就不值钱。高处本来地方小,站的人就少,非要挤很多人,不仅导致大家一起贬值,而且会使制度产生很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