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这也许是一个非常陈旧的话题了。但是,不论这个话题的答案怎么更新,我们有一点是必须恪守的:我们要与命运许下承诺,我们要为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而活着!
沈从文,仅有高小毕业的文凭。12岁那年,他被送到军中学习军事,到了15岁就已经作为一名正式的军人转战湘西的丛林了。
1922年夏天,20岁的沈从文决定离开湘西的丛林到更大的世界里去寻找理想。他告别了军队,搭上了去北京的列车。来时军需处给他的27块钱还没到北京就花光了。在武汉,一位军人借给他10块钱,到了北京的时候,摸摸身上仅剩下7块钱了。此时他的大姐沈岳鑫和姐夫田真一正在北京,他就去找他们。姐夫问他: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沈从文说:我来寻找理想。姐夫十分惊诧:寻找理想?什么理想?沈从文说:想读书,写文章。姐夫听完十分钦佩,很赞赏地说:很好,很好,人家带了弓箭药弩到山中猎取虎豹,你赤手空拳带着一脑壳幻想来北京做这份买卖。我告诉你,既为理想而来,千万不要让理想失去!因为你除了它,什么都没有。
不久,姐姐和姐夫就回湘西了,年轻的沈从文就开始了他在北京为寻找理想而闯荡的人生历程。他首先报考了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但他仅高小毕业的文化水平,考试时一问三不知,人家连报名费都退给了他。同班考试的人和老师对他说,你赶快回家吧,这做学问的事不是想做就能做的。而更可怕的是,此时他的经济来源完全断了,他陷入了生活困境。他责问自己,我怎么才能实现我的理想呢?考不上,我就自学,没有饭吃就卖卖报纸,帮别人做做小工,总之我是不能退缩。他在银闸胡同租了一间由储煤间改造而成的又小又潮的房子,房子仅能放下一张小床和一张小木桌,沈从文称之为“窄而霉小斋”。因为房子很小,他微薄的收入除了吃饭还可以应付得了。他很高兴,相信自己又可以为了自己的抱负而奋斗了。他白天去京师图书馆读书,傍晚去街头卖报,晚上在自己的斗室里伏案写作。北京的冬天很冷,他没有条件生火炉,就坐在被窝里写。尽管生活条件很艰苦,但那神圣的信仰在鼓舞着他,激励着他,使得他不仅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苦中作乐。他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但文章投出去都如石沉大海。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两年时间。他开始怀疑自己,自己真的不是搞文学的材料吗?他给当时的知名作家郁达夫等人写信,备述自己对文学的信仰和苦苦追求的艰辛。不料他的信还真的引起了郁达夫的注意,当时已经名满文坛的郁达夫去那个小房子里看望了几乎濒临绝境的沈从文。生活异常艰辛,而这个湘西青年对文学又是如此的执着,这深深打动了郁达夫,他回去立即写成了那篇著名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自此,中国文坛上一段传世佳话产生了,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家开始走上文坛了。郁达夫的关注,使得天资聪颖,生活阅历丰富,又有了一定文学积淀的沈从文很快名满京华。很多年以后,沈从文在回忆自己的这段经历时说,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理想,各种生活的困难就不足为虑了。
其实,在成功者的人生经验里,最重要的成分就是他一往无前的抱负和理想。明白了这个秘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的人生也许下郑重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