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对135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0。5%的受访学生曾为寝室矛盾感到烦恼,67。6%的受访学生曾想调换寝室。导致寝室矛盾的主因是:生活习惯不同、室友间缺乏沟通、性格不合。比如,在北京一所师范类院校读书的张莹,就因作息时间与室友不同备受困扰。“我喜欢早睡早起,几位室友经常晚睡晚起,而且不太顾及我的感受,导致我的睡眠质量很差。”谈及与室友间的摩擦,张莹表示非常不喜欢现在的寝室。
67。6%的大学生不能适应宿舍生活的数据,显示了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的问题。毕竟人是社会的产物,每个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这个社会化的过程必须是一个相互合作或妥协,最终找到合适位置和关系的过程。
人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躲避,一种是主动地适应。但从目前的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有太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但根据调查来看最多是下面几个原因:
一是孩子学习压力太大,没有精力去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2015年3月19日,上海市妇联公布的上海儿童发展需求调查报告显示,33。9%的儿童觉得学习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有42。3%和44。6%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强烈希望能够“由我自由安排活动”。
二是父母对孩子交际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把学习搞好才是一切的基础。很多父母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培训班,却忽视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父母对孩子人际交往有过多的干涉,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有12。3%的父母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有着明显的限制。
要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需要父母们重视孩子人际交往的特点。孩子的人际交往意识从3岁时就开始形成,随着年龄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征:幼儿园小朋友交往是即兴的,快速建立又会快速消失;小学生的朋友交往是集体的、互利型的,喜欢与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同学在一起;到了中学,朋友数量相对减少,但关系更深入,更倾向于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交往。父母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交往的特征,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其次,父母需要帮孩子创造人际交往的环境。比如对幼儿而言,多带他到人多的环境,当他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或纷争时,鼓励他自己解决;对小学生而言,多鼓励他参与集体生活,多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兴趣相同、能够相互学习的孩子;对中学生而言,父母就需要逐渐放手,一方面这个时期父母的权威在下降,对孩子的影响减少,另一方面孩子的叛逆心理可能很容易促使他走向父母的对立面,越是父母不让交往的对象,越热衷于去接触。不过对中学生,父母在逐渐放手的同时,也需要设置一些交往的底线,比如不能违法乱纪、不能在外过夜、不要过早发生性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