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留香》流行
1982年,影响台湾社会最巨大的不是政治事件,而是港剧《楚留香》的播放。这是第一部正式引进台湾的港剧。每到《楚留香》播放的礼拜六晚上,街上的人都没了,店也都关了,出租车索性也不跑了,通通都回家看《楚留香》。
《楚留香》影响到了各种层面。各种以“留香”、“无花”为名的餐饮茶艺馆开了一堆,酒店小姐也多了一堆“蓉蓉”。死小孩如我,虽然不会粤语,但一定都会唱主题曲的最后一句“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玩游戏时最常用的招式变成了“弹指神功”。
后来许多台湾艺人群起抗议港剧的侵略,说是造成工作机会受到威胁。而当局也开始讨论这些社会现象,甚至规定港剧只能播四个月。
同时,因为港产武侠剧实在太轰动,当局又把它给禁掉,导致录影带开始流行起来,许多出租店也开始出租盗版的港剧。台湾有个年代电视台,当初就是以代理出版港剧录影带而起家的。
“四大天王”抢滩台湾流行歌坛
20世纪90年代初的台湾歌坛,掀起了港星大举入侵的新高潮。主要原因是台湾本地唱片市场开始萎缩,而像国际唱片品牌如宝丽金,开始推出刘德华、黎明等人的专辑,其外形和包装都是台湾本地歌星无法比拟的。
在这期间,香港娱乐媒体首次将“四大天王”称谓给予了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人。港星抢攻台湾市场,也表示台湾是华语流行歌坛的重镇。如郭富城,在台湾大红后也红回香港去,另一个红回香港的是杜德伟。那几年,会跳舞的歌星特别受欢迎。
在台湾本土歌坛方面,“小虎队”的成功带动了许多男孩团体纷纷成立,但大多是昙花一现,只有香港来的“草蜢”大有接班的声势。兵役问题一直是许多偶像型男艺人心中的痛。一旦服役,就意味着接近两年的时间从舞台上消失,马上会被观众忘掉。“小虎队”的陈志朋是乖乖去当兵了,为了抢攻“小虎队”留下来的这个偶像市场,各家公司纷纷推出偶像型新人,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小旋风”林志颖。当时,初中班上曾有女生一天之内把林志颖专辑听坏的纪录。
不过,20世纪90年代初的流行音乐,对所谓“文艺青年”来说,最受欢迎的应该是优客李林。当年他们第一张专辑里的那首《认错》,林志炫那悠扬的假音犹如天籁般惊艳歌坛。后来的《少年游》几乎成为每次郊外活动大家必唱的歌曲之一。
也不是所有的歌曲都形象正面。当时有位歌星叫李明依,总是以叛逆形象出现。她歌里的歌词“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成为一个口号在广告里大肆播放,后来,为了避免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相关广告歌曲即遭禁播。
台湾掀起的“上海热”
2000年9月,台湾某知名商业杂志的封面,用了上海的那张经典照片——隔黄浦江远眺陆家嘴大厦群。豪迈的五个大字作为标题——“前进大上海”,好不震撼。当期用着大量的篇幅报道上海这几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的结论就是,上海越来越繁荣,到上海发展肯定机会无穷,创造美丽前景与人生……
而这一年稍早以前,有个在上海做生意的台商陈彬,写了一本《我的上海经验》,描述他生意中遇到的种种以及上海与台湾生活习惯的不同。当时媒体号称,台湾经香港转上海的班机上,几乎人手一本《我的上海经验》。
从那时候开始,台湾掀起了一股“上海热”,市面上出现一堆与上海相关的书籍,教你怎么在上海买房子,怎么在上海做生意,怎么在上海生活等。媒体也开始大力吹捧上海。
当时,台湾政局基本上还是动荡不安,再加上股市大跌,媒体整天报道负面新闻,民众简直对台湾失去了信心。而那几年的大陆,经济快速发展,上海尤其突出。所以,“上海热”可以说是结合了不满现实、追求发展、媒体大力吹捧、民众心理集体焦虑之下出现的如宗教神话般的造神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