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做客《艺术人生》时说过,统领一个团队需要霸道。我相信,这是经验之谈,也是肺腑之言,符合文化传承逻辑,有根有底,有枝有叶。
一个人强势久了,自会认为霸道是管理窍要,以威权加诸治下身上,比其他方法来得直截了当。霸道久了,就独裁,二者仅一步之遥。
一个人多经历几次挫折甚至失败,他会总结经验;最怕的是,不断获取成功,失败挫折对他退避三舍。久而久之,这个人就崇拜自己,策划造神运动,最终成为独裁者。
可以想到,家天下时的皇帝们想不独裁都不行。自从禹的儿子启开创子承父业先河,形成中国政治体制新规以后,一国之主的挑选就由现任说了算,他指定某个儿子继承大统。如此一来,国事演变为家事,皇帝可以名正言顺地拒绝朝臣们在立储上的不同意见。当然,皇帝犹豫不决征求臣子意见,大臣们也可以这是皇上家事为由推脱。
一个人给一国人选定一个最高领袖,好与坏、强与弱、粗暴与温和、敬业与败家等等,不管如何,就这玩意儿,喜不喜欢都是他,臣民不能怀疑,不许说三道四,否则就是犯罪。国人无权选择国君,然而国家遇上祸事,就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看一下,史上最有作为的几位皇帝选择继承人的眼光都不怎么样。
秦始皇遗诏命长子扶苏为二世,却被胡亥夺位,毁了秦国。
汉武帝够神武,立储问题很失败,杀掉备位东宫多年的太子刘据,临老立幼童刘弗陵继承大汉帝国神位,十分仓皇。
唐太宗最开明,治国平天下都没得说,唯有齐家这条不及格。史书说他“卒用昏童”,传位李治,导致武则天反了天。
明太祖白发人送黑发人,太子死,由太孙接班,建文帝哪里斗得过朱棣,叔侄争帝权,举国卷入战争,人头像秋叶一样滚落满地。
秦皇唐宗那样的皇帝太强了,几百年才出一个,他的眼里怎么可能会有合适接班人呢?想那心绪定是无比落寞,犹如摩天楼顶看地上人群,太渺小,不入眼,可矬子里边拔将军也得选。
康熙选接班人也犯一样的错,立了废,废了立,立完再废,最后因看好孙子弘历而传位于雍正,还算负责。
一国之主由一人指定,然后管辖天下之人,今人看来要多荒唐有多荒唐,但这种体制却横行华夏上千年,进而升华为天意。变国事为家事,外人不好插嘴,只好任凭他为所欲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