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实用工具热读内容页

我们都被“江郎才尽”涮了

2022-04-24热读

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江淹,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18岁已熟读“五经”,所作《恨赋》其中《别赋》,更显其才华,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

解释“江郎”为何“才尽”的故事有很多,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某一天,江淹在园中凉亭午睡,迷蒙中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这里已很久了,现在应该还给我。”江淹一摸怀中,果然有支笔,拿出一看,竟是支五彩笔。于是,他就把这支五彩笔还给了郭璞。谁知一觉醒来,这位曾写过不少峭拔苍劲诗文的大才子,竟然文思全无,再也写不出文章了。

这个故事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置信。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涮了一把。

据《梁书》记载,南朝宋顺帝泰始二年(466年),江淹因聪慧超群,成为宋建平王刘景素的幕僚。后因受广陵令郭彦文的牵连,被捕入狱。在狱中,江郎用生花妙笔把自己的哀叹诉诸笔端。不知是建平王爱惜人才,还是江郎的文章感人之至,总之,刘景素览文后,旋即放人。不久,江淹在衮州考中秀才,因为策论文章得到上司欣赏,很快升任巴陵王国左常侍。此后,江淹官运亨通,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终。从江淹的发迹历程可以看出,是他的锦绣文章帮助了他。

中国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才情留名,而让江淹名垂千古的却是“江郎才尽”。但从江淹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不是真的才尽,而是恰恰相反。他在南朝齐任御史中丞后,总结了自己以前的经验教训,力戒广陵令郭彦文写写画画的毛病,并搞了一出梦中还笔的把戏,以期从此罢笔。其后他即使不得已而写,也只是写些“皇齐启运从瑶玑”之类的应景华丽篇章,只为博君王之欢心,能苟全于乱世。他把所有令人惊叹的文采都转化成了于乱世求生存的智慧,尽管这是一种苟且当奴才的智慧。

如果说江淹的《恨赋》《别赋》是千古绝唱,那么他的托梦还笔便是旷世奇谋。他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宁可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讥笑,也不愿因文而引火烧身。他曾对弟子们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这也许就是他借梦罢笔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江郎何曾才尽?罢笔后的江淹仍然聪明着呢!

齐东昏侯永元年间,崔慧景拥兵造反,叛军围困了京城,士族官僚纷纷投身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出。崔慧景失败后,众人对江淹的明智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萧衍又率兵起事,士族们有了前车之鉴,人人安之如素,而江淹却脱掉原来官服,投奔萧衍去了。萧衍获胜称帝,是为梁武帝。江郎获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书左丞,荣极一时。就在这一静一动之间,江淹显现了过人的政治智慧和聪明才智,这显然不是“江郎才尽”。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社会问题一般有三种心态:一是无意为之而不写;二是有意写而不写透;三是知道不便写而不写。江淹无疑历经了这三种心态意境,最终为了求得生活安逸而罢笔。“江郎才尽”这句成语,正是江郎托梦罢笔的把戏,它涮了后人1500多年。

再来一篇
上一篇:言甘心苦 下一篇:唯真情能浪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