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乎国家生存危机的激烈战争中,唯有冷静沉着才是制胜利器。
隋末,中原大乱,突厥颉利可汗趁势强大,统一北方,控甲十万,称雄漠北。
公元626年,唐太宗八月登基,是年十月,颉利可汗趁大唐国势还未恢复,太宗刚刚继位,悍然撕毁两国盟约,亲提十万铁骑,号角震天,马蹄如雷,对大唐发动突然袭击,一路南来,下泾州,克武功,据渭水北岸扎营,兵锋直指长安。
长安城中,已经能白天听见战鼓,夜晚看见篝火了。
此时,城中百姓,惶惶一片。
面对此情,太宗李世民十分镇静,一方面贴出安民告示,让大家保持安静,切莫惊慌;另一方面,指挥部队,做好守城的充分准备。
颉利可汗对太宗的用兵手段,也早有耳闻,因为怕中了太宗圈套。因此,他派了一个叫执失思力的大将,去晋见太宗,一方面对太宗进行恐吓;另一方面,也想探探唐朝的虚实。
对于颉利可汗此招的目的,太宗一眼洞穿。他在宫廷里接见执失思力,义正辞严地斥责突厥,和唐朝刚刚订立盟约不久,就败盟而来,现在是非曲直,天下共见。一席话说得执失思力嗒然若失,低下了头。
唐太宗一挥手,让执失思力回去,告诉颉利可汗,赶紧整兵备武,在战场上和自己一决高低。
执失思力见太宗毫无惧色,回去告诉了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听后,大吃一惊,但面对一步之遥的大唐长安的花花世界,他实在有点舍不得退兵。
第二天一早,太宗就召集京城守卫军,盔甲鲜明,驻守城中,做好迎战准备。而自己则顶盔戴甲,跨上战马,带着手下六位文臣,马蹄嗒嗒,飞奔渭桥。
颉利可汗坐在营中,听到士兵来报:“大唐天子来了!”他一挥手,带着一群将士,披甲佩剑,走出营帐,向渭桥上望去。渭桥上,七人七马,立在那儿。
看见颉利可汗向这边望,李世民先发制人,厉声喊道:“颉利可汗,我们两国刚订立盟约不久,你就撕毁盟约,孤军深入,你是想全军覆灭吗?”
一直以来,颉利可汗都担心这一点:自己孤军南来,如果后路被唐军截断,前有坚城,后无退路,野无粮草,一贯靠抢劫为供给的突厥军队,将死无葬身之地。
太宗笑道:“可汗快回,否则,雨雪天一到,你真个是回军无日了。”
突厥将士一听,也悚然动容。他一挥手,带领手下将军们悄悄回了军营。
太宗却不走,仍骑着马,站在桥上。手下一个大臣叩马固谏,请他见好就收,驰马回朝。太宗笑笑,低声告诉他,突厥敢于突然袭击,一定是觉得中原初平,自己刚刚登基,所以来占便宜,现在自己七骑往来,从容镇定;再加上京城防卫森严,兵甲鲜明,颉利可汗内心一定会十分害怕,要求讲和的。这样以来,我们就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果然,不一会儿,颉利可汗派遣使者过桥,向太宗乞求议和。太宗端坐马上,面色如水,对着使者,严厉地指责颉利可汗的败盟行为,然后告诉他,自己出于仁心,同意和议;否则,让突厥士兵片甲不归。
最终,和议成功,突厥退兵。这次盟约,史称“渭水盟约”。
渭桥结盟之后,太宗并没有沉醉在成功之中,他认识到,要让大唐百姓过上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有强盛的军力,打败打痛颉利可汗,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
太宗箭术很好,百发百中,和当时军中名将尉迟恭的槊术,号称双绝。他把宫廷侍卫组织起来,以宫廷为练武场,每天教他们射箭,并教导他们:“北方民族进攻,无代没有,患在边境少安,国君逸乐忘战,以至于战争发生,竟无人抵御。现在,我带你们练箭,平时,是你们的老师;战时,做你们统帅。这样,百姓才可以过上平安日子。”
将士们听了,十分感动,都尽心练武。
几年之后,大唐军队兵强马壮,开始了北伐突厥的战争。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彻底打败东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并将北方草原收归大唐版图。
可以说,在大唐生死存亡之际,是太宗的沉着冷静挽救了国家。
也可以说,在短暂的和平中,也是太宗冷静清醒地面对当前形势,自强不息,最终使国力强盛起来,最终打败了东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