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作者用精妙的语言描绘了黄山松的奇美,在记叙时又是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来让我们感受黄山松的“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必须精心设计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图文结合,感受奇松
(第一句教学略)
1、过渡:在玉屏楼前看到了哪些奇松?
默读后交流,并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这三大名松各有独特之处,分别找出描写它们的语句自由读读,你最喜欢哪种松?
3、学生自学,想想:你喜欢它什么?然后再读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在自学时,学生带着欣赏的语气读着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有目的的在品味着一些词语,为后面的交流作好铺垫。
4、师组织讨论交流
交流时,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自主权教给他们,按学生的回答来灵活设计课堂上的教学顺序。
迎客松
(1)你喜欢什么松?请喜欢这种松的同学一起来读描写它的语句。
(2)谈感受,迎客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瞧,(课件点击)这就是迎客松,看了它的样子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迎客松是三大名松之首,独具特色,让学生读了句子后讲出头脑中的印象,让他们有独立思考文本的空间。之后借助媒体图文结合,彻底地去品味作者描绘的迎客松的奇,应用的方法是抓重点词的理解,反复诵读。
陪客松
(1)这就是陪客松,请喜欢陪客松的同学一起来读读他的语句。(课件点击)
(2)读着这样的文字,看着陪客松,你最想对陪客松说些什么呢?
这的“说”有两层理解,可以理解为读即以课文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说自己的感受、心里话,问题设计浅显,
学生很容易抓住“绿色巨人”来感悟它的高大、美丽
送客松
(1)这就是第三大名松。(课件点击)如果你是这棵送客松,该怎样向游人介绍自己呢?要想介绍的好,请先都读读描写它的句子,抓住他的特点试着说。
(2)交流
这里创设了一个小情境来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自我介绍时用不同的语言诠释了他们对文本的相同理解,为课堂增添了生趣。通过看图形象理解了“枝干蟠曲”“天然盆景”这两个词语,感受了送客松姿态的独特。
二、学习写法,激发想象
提示:作者之所以把三大名松写得如此出色,是因为他不但抓住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请你们找找看,哪些是作者想象的句子?
实际上,想象力每个人都有,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课件点击)
请把自己想象成你最喜欢的一大名松
我是古老的迎客松,我面对宾客们,热情地说:“。”
我是巨大的陪客松,我陪同着游人,自豪地介绍:“。”
我是独特的送客松,我向着游人,挥手告别:“。”
作者能把三大名松介绍的如此形象与他丰富的联想,惟妙惟肖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写作中同学们缺的就是多彩的想象,抓住这一时机再次体会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练习时也反映出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有的同学还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中,还结合了课外知识来充实内容,讲得精彩。
三、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是黄山上最亮的风景点,在脑海中展现他们的形象,让我们配上音乐,再美美地读读吧!
通过想象诵读,在古典音乐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防止在理解课文是少数同学肢解课文内容的现象。共2页,当前第1页12
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灌输教学模式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以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吐故纳新,大胆采用适宜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许多对话练习,创设师生之平等对话的平台,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新知。教学时,同学们思维活跃,各个环节衔接自然,减少了烦琐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启示:1、作为老师要放得开,要大胆设计灵活的教学过程,框架式的教学设计容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时我就让他们选喜欢的自学,交流时按学生喜好来交流,而不是一定先讲迎客松,再讲讼棵松,最后将陪客松。2、要巧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自主的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我的提问都是不同的,这样训练学生多角度地去探究知识,学生就不会学的枯燥乏味。3、重视朗读,任何教学都应该以朗读为主线,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课后有一些同学把迎客松和送客松的描写有些混淆,我没有把教材好好吃透,在课堂上我如果能引导他们比较一下就会取的更好的效果。要上一堂完美的课是很不容易的,让我们不断探索,追求完美
共2页,当前第2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