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内容页

了解学生 以学定教——《可能性的大小》实践与反思

2022-10-09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经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但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到底应该了解学生哪些方面,了解到什么程度,怎样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呢?在准备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大小》一课中,我有了一些感悟。

一.了解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首次试讲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一上课,我就播放了一段为2008年奥运会8人单桨有舵手比赛在全国招募舵手的选拔广告,然后告诉学生我也报名参加了这次奥运舵手的海选活动,问他们我能被选中成为08年奥运会的一名真正参赛选手吗?想由此引到可能性大小的研究问题上。

设计时,我考虑到08年奥运会紧跟时代步伐,能起到一定意义上的思想教育,一定能顺利入课。可是学生的反映却在我的意料之外,他们对这段录像毫不买账,并没有我看到时产生的那种很强的参与兴趣,当问到我是否能被选中成为08年奥运会的一名真正参赛选手的时候,学生根本没有回答猜测的欲望,出现了我自己唱独角戏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事后我和听课的老师一起进行了反思:“奥运舵手”的招募广告基本出现在cctv1晚上6:20到7:00的节目之间,而这个时间段应该是播放动画片的黄金时间,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看这个广告,再加上学生的年龄小,还根本感受不到普通人参加奥运会比赛的不可能性,所以调动不起他们的参与性。也就是说,这样的情景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割裂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可能性大小”的现实意义,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

于是,我对教案进行了调整,设计与学生谈话进入教学:

前两天我去买东西,遇见超市搞抽奖活动,你们遇见过吗?我遇见的这回很简单,就是摸球,摸到绿球有奖,摸到红球就没有奖。

你想怎么放球?为什么?

由于学生对抽奖活动比较了解,很快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显然,现在注重了对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强调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设计也更加朴实,更加生活化,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

本课教学想让学生在摸球过程中,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感受某些事件发生不仅存在可能性,而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在试验中我开始选用了9红4绿和4红1绿两种情况,这两组数据中红球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摸球确实体会所占数量多,摸到的次数就多,从而验证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第一组的绿球和第二组的红球数量上相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知道球数的多少不能单从数量上去看,要看它们占所在袋子中比例的大小。

实施之后,我和听课老师就采取这样摸球试验的教学价值在哪里进行了讨论,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就大,这是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缺的难道是经历这样一个长时间摸球的过程吗?在看哪种颜色的球多的时候,学生会只看数量而不与同袋中其他颜色的球进行比较吗?看来,我的教学定位有问题,没有真正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所需,从而在选取试验数据时避重就轻,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经受挑战。

再次教学时,我在试验中采用了9红2绿和6红4绿两组情况,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9红2绿一组,红球所占比例相当大,目的是让学生在短暂的摸球后就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测,让学生确认“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就大”,这是基本目标。6红4绿一组,红球绿球所占比例很接近,目的是在学生长时间的摸球之后,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有的组摸到的红球次数多,绿球次数少;有的组摸到的红球次数少,绿球次数多;还有的组摸到的红球次数和绿球次数相等。让学生经历困惑、反思与感悟,体会到只有试验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可能性大小的体现才能更加充分,感受到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就大,但是不一定摸到的次数就一定多;哪种颜色的球少,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就小,但是不一定摸到的次数就一定少,在学生的心里种下频率与概率区别和联系的种子。2页,当前第112

三.发挥学生兴趣,拓展学生应用能力

一开始设计的练习是这样的:

1.简单练习:出示一个装有9个红球2个白球1个绿球口袋,然后提问:如果从这里摸出一个球,你认为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可能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2.综合练习:出示四个袋子,里面依次装有10个红球、10个绿球、8个红球2个绿球、8个绿球2个红球,然后让学生判断:如果从这四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你知道结果怎样吗?

3.应用练习:出示一个转盘,盘上图有两种不同颜色,告诉学生这就是一个商家用来抽奖的转盘,问你知道商家是怎样设计奖区的吗?今天咱们也当一次策划者,一起用转盘来设计一回抽奖活动。

试讲后发现,前两个练习中规中矩,虽然说确实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但这样的练习缺乏思维的深度,没有将学生调动起来,学生还是处于一种做题的状态。后面的设计转盘,学生到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并没有在课上设计完进行展示。看到这些后,我决定发挥学生的兴趣所在,及时对练习进行调整,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放在重点:

出示空转盘,让学生说说这个可以怎么玩,然后问:如果用它进行一次抽奖活动,你们打算怎么设计,想好就可以动手制作了。这样调整以后,学生没有了可模仿的对象,必须要进行思考:自己是站在谁的角度设计,需要设立几个奖区,怎样进行分配等等,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兴趣,巩固了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知识的掌握,还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备课时,教师经常绞尽脑汁考虑怎样设计情景,怎样设计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问题,容易忽视学生本身,所谓的学情分析也经常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真正的调查了解。多次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定位,从而确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说,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教学相长。2页,当前第212

再来一篇
上一篇:<认识几分之几>教案 下一篇: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