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堂课引发的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时时抓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学反思
上午,自己我刚上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一课。下午,又听了一节同题课,感触很多,下面把好的精彩的片断摘录下来与大家共享:
片断:教学例题“52÷2”
师:拿出2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学生分小棒)每份几根?(11根)算式怎么列?(22÷2=11)
师:拿出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学生分小棒)每份几根?(21根)算式怎么列?(42÷2=21)
师:每份21根你是怎样得到的?
生:先把4捆分成2份,每份2捆也就是20根,再把零头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1根,合在一起就是21根。
师:拿出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学生分小棒)每份多少根?(26根)算式呢?(52÷2=26)
师: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1:先拿2捆,再拿6根。
师:你一下子就知道这样分吗?
思考:这里教者最好不要用这样的口气去问学生,当时那个学生就什么也说不上来了,“先拿2捆,再拿6根”,学生这样拿是有可能的,有可能学生数感较好一眼就能看出可以这样来分,最好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拿,即使不是这样,我们也应该鼓励她。
生2:先拿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25根。再把零头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1根,合在一起就是26根。
思考:当时我一听,多么好的思路啊!可是教者的引导令我有点疑惑,“你是这样想的吗?,板书:50÷2=25,先用40除以2等于20,再用余下10除以2等于5,合在一起是25。”当时那个学生也相应地点了点头。我就想为什么不能就是先把50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5,虽然课本上还没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但这并不表示所有的学生就不会计算“50÷2”啊!所以我觉得教师在让学生说思路时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达真实的想法,不要替他去过多解释。因为学生的想法有时是让我们异想不到的。
生3: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20根,再用1捆和2根合成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合在一起就是26根。
生4:先拿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20根,再把1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5根,最后把2根平均分成2份,用20+5+1=26根。
生5:……
思考:这里非常佩服教者,能引导学生说出这么多种不同的思路,我在我两个班的教学中没有听到学生有这么多想法,看来是我引导的不恰当。我想这是因为教者在教学“52÷2”这个例题前作了很好的铺垫,以及学具的使用,使得大多数学生学习新知有很好的“帮手”。
我是这样教学这一部分的:
师:你能估计出下面的商是几十多吗?(“想想做做”的第6题)
64÷5 85÷3 95÷4 91÷2
(目的让学生感受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而且沟通估算与笔算的联系)
师:(出示例题挂图)图中有52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只?你会列式吗?
生:52÷2=26
师:你是怎么知道结果是26的?
生1:先拿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20根,再用1捆和2根合成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合在一起就是26根。
(板书:40÷2=20 12÷2=6 20+6=26)
生2:用竖式计算。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给你52只羽毛球,请你平均分给两个班,你打算怎么分?现在我们没有小棒,你能在头脑中分一分吗?
(学生说分法)
师:竖式中的“12”从哪里来的,你知道吗?(重点理解) 共2页,当前第1页12
……
思考:上完课后总觉得自己的课上的有些乱,也不够严谨。确实,要想上好一节课,那就必须在课前认真专研教材,了解学生。也唯有此,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下是引用快乐虾在2005-9-8 20:59:18的发言:
对与教法一中的“生2”的回答,应该说是不符合笔算的思路,笔算应该是从高位算起。如果没对生2的方法进行评析,那么很可能会影响到他对笔算的理解与应用。但是在“生2”回答完就进行纠正,好象又不是最佳的时机,那样显得象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请教各位,在这个环节上该如何解决
感谢“快乐虾”的参与!
当时,我也意识到学生这样分不符合笔算的思路,但是这毕竟是他真实的想法所以当时我没有给予,我想在下面方法优化上环节上让他自己进行自我纠正。
共2页,当前第2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