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九年级物理教案内容页

《压强》

2024-04-13九年级物理教案

《压强》(通用15篇)

《压强》 篇1

第二节 压力和压强(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 × 10 ×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 200克的破码 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人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 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讲评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l)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破码和放上两个破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教师板书:压强= )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户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p=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 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一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未复习时进行,以免充谈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或“毫米‘”换算成“米‘”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第2课 时

(一)教学目的

1. 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出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一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年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关嘴变钩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6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教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

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

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l~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压强》 篇2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的概念,知道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 × 10 ×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 200克的破码 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人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液体的第一节压力和)。

二、进行新课

1. 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讲评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的概念。

(l)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破码和放上两个破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的概念(板书:)。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板书这一定义)。

(4)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是多大?

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教师板书:= )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户表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p=

(5)讲述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的单位是“牛/米‘”(板书:的单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

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 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所得到的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 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一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未复习时进行,以免充谈本课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或“毫米‘”换算成“米‘”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和大象对地面的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第2课 时

(一)教学目的

1. 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出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写出计算的公式和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一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年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关嘴变钩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6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教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

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的办法,并各举1~2例。

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l~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 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 ,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压强》 篇3

一、教材分析:

《压强》(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一节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这一节内容的特点是:既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对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第一次较大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章节,而且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中都经常用到。这节内容包含了提出问题、以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以数学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这就给我们很好的机会来创设一个全面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应该充分挖掘生活、生产中的教学资源。

二、学生现状:

学生生活中对压力已经有比较模糊的认识,加上本学期学生已经通过学习《力》、《二力平衡》、《弹力》、《摩擦力》等章节接触过压力,所以他们对“压力”已经很熟悉了,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他们也知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所以本节一开始的学习内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已经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但是由于之前所接触的压力大多数是“压在水平面上”的,因此容易联想到重力并跟重力混淆,在本节课中可以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造成概念上的错误即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下节课或者章未复习时进行,避免冲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的好习惯。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形成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用具:

一端削尖的铅笔(学生自带)、充气的气球若干、海绵若干、压力小桌若干、分割成长方体小块的地板砖若干、细沙或草木灰若干、玻璃杯若干、水、多媒体以及自制《压强》教学课件。

五、教学设计:

1.先用多媒体播放气功大师“胸口碎大石”的表演,引出课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再做一面用手指、另一面用手掌压气球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铅笔做分别用两个食指压铅笔两端的实验,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进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猜想,并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自主选择器材进行探究,独立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学生自己经历科学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全过程并得出结论,获得成功的体验。

2、学生得到“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显著;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显著”的结论并确认后,由教师引导全体学生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得到“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应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得到压强的定义,并以数学的方式表达压强,得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再次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例题的计算,告诉学生压强的单位以及物理意义。强调要注意的问题,告诉学生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可以根据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来计算面积、高度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知道学以致用。

4、通过生活和生产中的例子,提出“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新问题,并让学生讨论交流以后回答。然后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强化理解。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学习评价指标

教师听后建议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气功大师“胸口碎大石”的表演、出示蝉的口器插入树皮、骆驼的脚掌没有陷入沙子等图片

要求学生描述上述现象并思考

观看多媒体积极思考相关知识寻求解答

能否想到从“压力作用效果”来解释(想不到也不要紧,下面还有类似的实验,这里主要是激发兴趣)

新课教授

提出问题

做一面用手指、另一面用手掌压气球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做分别用两个食指压铅笔两端的实验,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提出问题

能否说出压力大小是相同的;

能否说出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

能否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进行猜想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进行猜想

能否猜想到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

给学生分组、启发学生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的时候应该怎样设计实验,用到什么方法

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能否想到要控制变量;

能否说出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办法;

能否说出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大小的方法;

能否说出应该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跟所探究的因素的关系;

选择器材,进行探究,各小组得出探究结论

引导思考和选择所需器材,进行细节上的困难排除

积极参与方案设计和器材选择,并积极参与实验,并对现象进行思考

能否顺利完成探究;

能否利用所得的数据或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能否达成与同学的合作;

交流和评估

组织学生与别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交流,并审查自己小组的实验与别组的异同

与别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比较,审查自己小组的实验与别组的异同和是否科学、可靠

能否积极参与交流并评估自己或别组的问题;

能否发现虽然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实验过程都不同而结论却都相同

确认探究结论

让学生明确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确认“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显著;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显著

能否完整、流利地说出结论;

是否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提出新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类比旧知识的办法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又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引导学生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得到“应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得到“应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能否说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能否说出在时间和路程都不同时应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能否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迁移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说出“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方法;

是否有“灵光一闪”的灵感体验

定义压强,得出公式

让学生回忆计算速度的公式实际上是在计算“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启发学生写出计算“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公式

明确计算速度的公式实际上是在计算“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启发学生写出计算“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公式p=f/s

思维是否活跃,表述问题是否清淅;

能否提出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应该用哪个字母表示”的问题;

是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物理知识的简洁美;

强调压强的单位、物理意义;强调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练习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例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答案后,强调单位和物理意义。强调“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

练习用压强的公式解题,体会计算出的压强的物理意义

是否完整无误地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推广

告诉学生结合密度等知识这个公式以及变形公式可以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可以根据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来计算受压面积、房屋高度等)并举例说明。

理解压强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能否体验到物理知识能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解释课程开始时多媒体上的“胸口碎石”现象

解释课程开始时多媒体上的蝉的口器插入树皮、骆驼的脚掌没有陷入沙子等现象,引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新问题

结合压强以及惯性等知识,解释“胸口碎石”现象

解释课程开始时多媒体上的蝉的口器插入树皮、骆驼的脚掌没有陷入沙子等现象,引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新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并引导举例

理解“胸口碎石”现象,并复述,讨论得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办法,举出看到过的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

能否理解“胸口碎石”现象,并复述;

能否说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几种办法;

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举出一些生活中看到过的例子

小结

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板书,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知识

观看多媒体,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知识

能否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

能否说出本节课经历的探究过程

板书设计:

一、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⒈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⒉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⒋单位:⑴、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⑵、1pa=1n/m2

三、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 篇4

增大或减小压强

课题 压强 年级科目 初三物理

课型 新课教学 授课时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备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3.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4.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教 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及压强的计算。难点压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教学方法 观察、科学探究式教学用具 压力小桌、沙子、质量为200克的砝码1个(以上器材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 说明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钉钉子)

这个动画中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答案。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1.压力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这节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种常见的力――压力,什么是压力?“压”── 即“挤压”的意思, 在实际中,那些现象属于物体对物体的挤压作用呢?

根据以上实例,参照板图,师生共同分析压力的特点.并给出压力的定义. 压力:由于物体间的挤压而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说明:只有在水平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猜想:我们看一个动画,请仔细观察并做好比较。(牛和拖拉机)

牛车和拖拉机对地面都有一个压力,这两个压力的效果相同吗?对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比牛车重的多的拖拉机反而陷不到泥里呢?)对此你有何猜想?

学生猜想:压力效果可能与可能与受力面积、压力大小有关。

学生举例

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图钉对墙的压力等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 说明 3.探究: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现在就让我们利用手边的器材来探究一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吧。

1)介绍器材: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压力(填大小或相等) 受力面积(填大小或相等) 压力效果

压力(填大小或相等) 受力面积(填大小或相等) 压力效果

3)学生交流(实物投影)

分析归纳: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

4. 猜一猜

在这个问题中,能否因为a的压力大于b, 就认为a比b压痕深呢? 你能判断出哪种情况下的压痕深吗?(学生说明判断方法)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即 压强=

二). 压强:

(1)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强是比较压力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越大, 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显著,也就是压强越大.根据压强的定义可以推导出计算压强的公式.

(2)公式: 如果用p表示压强, f表示压力, s表示受力面积.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 说明

(3)单位: 压强的单位是“牛每平方米”.在国际单位制中叫做“帕斯卡”

简称“帕”,用符号“pa”表示。

1帕=1牛/米2

例如: p=300牛/米2=300帕. 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300牛。教师拿出一张纸放在桌面上,说明纸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1帕,并指出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压强单位.

常用单位还有:百帕(hpa)和千帕(kpa)等。

例题:桌面上平放一本教科书,书的重量约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4.7×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学生练习)

三)应用.

(1)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学生讨论)

可见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这种方法来减小压强的例子?(学生举例,履带拖拉机、骆驼、钢轨等此处应多举一些例子)

读图:13.1-4,13.1-6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 说明 (2)增大压强的方法:

一)学生随堂实验:

学生实验,让每一个学生拿一支削尖了的铅笔,用两只手的食指顶住铝笔的两端进行实验,然后找同学利用 来解释此现象.

由以上学生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这种方法来增大压强的例子?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3.1-1,13.1-5,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分析钉钉子动画。

四、巩固练习:

展示课件 课题:压强 课型:新授课 课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 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2、 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4、 能用压强解释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3、 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 压强的概念

难点 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

器材 海绵、细沙、小板凳、橡皮泥、削尖的铅笔、气球、缝衣针、钩码、大铁钉、弹簧秤、木条、细线绳。

学情分析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

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轻灵的在雪面上自由自在的滑动,你知道这其中道理吗?学了这一节的内容之后你就会明白了 讲述,创设情境

思考,进入情境

新授课 一、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前面我们学过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首先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一下你们的观点,然后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检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是否合理

讲述压力的概念

引导启发学生设计探究实验

巡回指导 了解压力的概念

讨论压力作用效果可能有关的因素

设计探究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新授课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

启发学生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

二、压强

根据上述结论,要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能只用压力的大小,在物理上我们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压强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那么我们怎样将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同时考虑进去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速度的定义,讨论交流一下我们应怎样定义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f

p =

s

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符号 意义 单位

p 压强 帕(pa)

f 压力 牛(n)

s 受力面积 平方米(m2)

例题 桌面上静止的一盒粉笔的重力为6牛,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1分米2

计算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

解:1分米2= 0.01米2

p=f/s=6n/0.01m2=300pa

答: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为300帕。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得出出压强的定义

讲解压强的符号、单位

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压强

讨论交流

记忆压强的公式、单位、字母的意义。

熟悉使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

三、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我们要怎大或减少压强,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增大压力

增大压强

减少受力面积

减少压力

减少压强

增大受力面积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课题:压强 课型:新授课 课时 2 65 于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2、 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4、 能用压强解释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3、 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 压强的概念

难点 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

器材 海绵、细沙、小板凳、橡皮泥、削尖的铅笔、气球、缝衣针、钩码、大铁钉、弹簧秤、木条、细线绳。

学情分析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入 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轻灵的在雪面上自由自在的滑动,你知道这其中道理吗?学了这一节的内容之后你就会明白了 讲述,创设情境

思考,进入情境

新授课 一、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前面我们学过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首先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一下你们的观点,然后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检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是否合理

讲述压力的概念

引导启发学生设计探究实验

巡回指导 了解压力的概念

讨论压力作用效果可能有关的因素

设计探究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新授课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启发学生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

二、压强

根据上述结论,要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能只用压力的大小,在物理上我们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压强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那么我们怎样将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同时考虑进去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速度的定义,讨论交流一下我们应怎样定义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f

p =

s

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符号 意义 单位

p 压强 帕(pa)

f 压力 牛(n)

s 受力面积 平方米(m2)

例题 桌面上静止的一盒粉笔的重力为6牛,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1分米2

计算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

解:1分米2= 0.01米2

p=f/s=6n/0.01m2=300pa

答: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为300帕。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得出出压强的定义

讲解压强的符号、单位

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压强

讨论交流

记忆压强的公式、单位、字母的意义。

熟悉使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三、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我们要怎大或减少压强,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增大压力

增大压强

减少受力面积

减少压力

减少压强

增大受力面积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得出结

课题 第二节 液体压强 教学目标 1. 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难点 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教具 演示 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等

学生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等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压强?计算公式?压强单位是什么?10帕表示什么意思?二.新课教学

1.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和具有流动性。 2.液体对它的支承物体有压强(演示下图1、图2)

启发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图1:说明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

图2: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二. 实验 1.介绍压强计

2.实验步骤

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并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

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金属盒中心保持在水面下3cm处,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

结论: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相同。

③把金属盒移至水下6cm和9cm,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变化。

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改用盐水重复②,③。

结论:液体内部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学生归纳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三.小结四.练习:本节《同步训练》

观察实验并得出液体压强特点1。

观察压强u形管内液体高度差的变化。并得出结论。

《压强》 篇5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相继学习了一些力的知识,今天老师想找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来讲台上比比力气,谁愿意上来呢?(比赛规则是每人一枚图钉,一块木板,看谁先钉进去谁为胜。女生拿的图钉有尖,男生的则无尖)(比赛结果是女同学先钉进去,全班学生都很吃惊)

请同学们观察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是女生获得胜利呢?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你们的观点。(教师补充:结合上面的事例点出什么是压力和受力面积)

问题:

其实上面的问题就是关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问题?老师和你们现在就共同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好吗?

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2.小组展示

3.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

三、压强

既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那么如何来表示这一个效果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7页,独立完成下列内容:

1.在物理学中,用_________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压强是指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压强公式________单位_________

3.1帕表示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桌面上平放一本教科书,书的重量约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4.7×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如果书的页码为200,试计算一张纸平放在桌面上的压强;如果让书对桌面的压强增大一倍,怎么办?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在上面的知识拓展中,如果往桌面上不断地摞书,将会怎样?(其实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压坏。请同学们课下调查一下各种物体的承受压强的能力。)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8页小组讨论总结一下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结合课本上三幅图片分析一下哪些是增大压强的,哪些是减小压强的,各采取了哪些办法啊?

知识拓展:一块砖,如何放置压强最大?如何放置,压强最小?

五、小结

我的收获和疑惑

六、达标检测

1、下列生活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a.甲图中滑雪运动员穿滑雪板b.乙图中铁路的钢轨下面放着一根根枕木

c.丙图中箭的前端制作得很尖d.丁图中沙漠里的越野车装有宽大的轮子

2、骆驼的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脚掌面积是马蹄子的三倍,这为“沙漠之舟”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3、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

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等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受力面

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7(或5与8、或1与6与9)等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

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压强》 篇6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的概念,知道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 × 10 ×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 200克的破码 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人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液体的第一节压力和)。

二、进行新课

1. 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讲评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的概念。

(l)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破码和放上两个破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的概念(板书:)。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板书这一定义)。

(4)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是多大?

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教师板书:= )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户表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p=

(5)讲述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的单位是“牛/米‘”(板书:的单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

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 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所得到的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 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一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未复习时进行,以免充谈本课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或“毫米‘”换算成“米‘”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和大象对地面的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第2课 时

(一)教学目的

1. 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出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写出计算的公式和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一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年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关嘴变钩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6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教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

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的办法,并各举1~2例。

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l~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 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 ,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压强》 篇7

课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定义、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和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学的主要方法---从大量现象中抽象出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泡沫两块,形状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各一块

教学重点:比值定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见

一、压力

1. 定义

2.与重力的关系

3.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压强

1.定义

理解比值定义法

2.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

问题与思考:课本图8—1中,压路机对地面、跳水与动员对跳板、图钉对墙壁的力都有什么共同点。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分别作出图8—1中压力和重力的示意图,并说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然后思考:若物体不受重力,对接触面有压力吗?

强调: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接触的压力大小f=g

根据经验和图8—2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如何验证猜想(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的大小)

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表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将速度、密度、压强三个公式定义写在一起做对比

看书图8—4感受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那些时候需要增大,哪些时候需要减小,理解压强的实际应用

观察、思考、交流

(1.产生力的两个物体必须接触2.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

作图、思考、交流

(前两幅图中,压力是由于重力而产生的2.第一副图由于压力与重力方向相同,故有f=g3.第三副图压力与重力无关)

思考、交流后,将结果与图8—3对比,看书上是怎样控制变量的,为什么选择泡沫塑料

看书:记住压强的公式及各量的单位、符号

v=单位时间(分母)内通过的路程(分子)

ρ= 单位体积(分母)的质量(分子)

p= 单位面积(分母)上受到的压力(分子)

作业布置

课本p114第2题,练习册p48第1、3、6、7、8、11题

信息反馈

《压强》 篇8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 × 10 ×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 200克的破码 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人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 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讲评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l)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破码和放上两个破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教师板书:压强= )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户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p=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 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一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未复习时进行,以免充谈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或“毫米‘”换算成“米‘”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第2课 时

(一)教学目的

1. 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出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一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年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关嘴变钩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6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教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

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

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l~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压强》 篇9

一 压 强

教学目标:

1.理解压力的概念,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3.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4.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及压强的计算。

教学难点:压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方法:观察、科学探究式

教学用具:压力小桌、沙子、质量为200克的砝码1个(以上器材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钉钉子)

这个动画中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这节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种常见的力――压力,什么是压力?“压”── 即“挤压”的意思, 在实际中, 那些现象属于物体对物体的挤压作用呢?

根据以上实例,参照板图,师生共同分析压力的特点.并给出压力的定义.

压力:由于物体间的挤压而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说明:只有在水平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猜想:我们看一个动画,请仔细观察并做好比较。(牛和拖拉机)

牛车和拖拉机对地面都有一个压力,这两个压力的效果相同吗?对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比牛车重的多的拖拉机反而陷不到泥里呢?)对此你有何猜想?

学生猜想:压力效果可能与可能与受力面积、压力大小有关。

探究: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现在就让我们利用手边的器材来探究一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吧。

介绍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学生交流(实物投影)

分析归纳: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

猜一猜

在这个问题中,能否因为a的压力大于b, 就认为a比b压痕深呢? 你能判断出哪种情况下的压痕深吗?(学生说明判断方法)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即 压强=

(二). 压强:

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强是比较压力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越大, 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显著,也就是压强越大.根据压强的定义可以推导出计算压强的公式.

公式: 如果用p表示压强, f表示压力, s表示受力面积.

单位: 压强的单位是“牛每平方米”.在国际单位制中叫做“帕斯卡”

简称“帕”,用符号“pa”表示。

1帕=1牛/米2

例如: p=300牛/米2=300帕. 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300牛。教师拿出一张纸放在桌面上,说明纸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1帕,并指出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压强单位.

常用单位还有:百帕(hpa)和千帕(kpa)等。

例题:桌面上平放一本教科书,书的重量约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4.7×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学生练习)

(三)应用.

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学生讨论)

可见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这种方法来减小压强的例子?(学生举例,履带拖拉机、骆驼、钢轨等此处应多举一些例子)

读图:13.1-4,13.1-6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2)增大压强的方法:

学生随堂实验:

学生实验,让每一个学生拿一支削尖了的铅笔,用两只手的食指顶住铝笔的两端进行实验,然后找同学利用 来解释此现象.

由以上学生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这种方法来增大压强的例子?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压强》 篇10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 本上。

3.把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进行思考,准备着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农贸市场的金鱼市上可以购买,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要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的道理。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 (动手的作业 )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5.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压强》 篇11

【教学设计理念】

1. 本节知识技能要求是初步了解,所以大量的实验和现象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课堂中我设计了十几个实验和生活现象,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做到在兴趣中寻找规律,理解规律。

2. 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我设计了7个小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然后回过头来再让学生设计实验解释生活现象,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学习理念。

3. 对“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与气体类比的方法,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最后的创造活动中,先通过阅读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利用“机翼”进行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解决跑车“飘”起来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课件展示三个生活情景

1. 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2. 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

3. 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二、学生实验、确立研究课题

(一)学生实验

教师布置给学生以下七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选择其中一部分,根据要求进行实验(选择的实验越多越好),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图1)。

图12. 将一张纸折成∩形(图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图2

3.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图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图3

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图4),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图4

5. 两个乒乓球用绳拴好,手提绳将两个球平行放置,向两个球中间用力吹气,观察现象。(图5)

图5

6. 把一根长10 cm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里,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在a管的上端。往b中用力吹气,观察现象。(图6)

图6

7. 轻轻捏着一个轻质小勺的勺柄,能使小勺在手指间晃动自如,打开水龙头,让水稳定的往下流,把勺子的凸面*近水流,观察现象。(图7)

图7

(二)现象汇总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

1. 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

3. 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确立课题、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三、设计实验、解释现象

放手让学生运用结论,利用身边的器材再自行设计一两个小实验。

比如,“吹硬币”、乒乓球被水流吸住、电吹风向上对着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实验。

(这个实验也可演示,由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后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 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这是为什么?

2. 为什么风暴常常会把房子的顶部掀掉?

3. 观察课题引入的三个场景,解释现象。

四、应用类比、深入课题

利用类比的方法,把研究课题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转移到“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上来,引导学生沿着这样一种思维程序进行探究。甚至于思维程序的每一环节都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

提出问题:气体压强和流速有这样的关系,那么液体呢?

进行类比:气体和液体有许多相似性,可以类比的猜想。

形成假说:在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实验检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来验证。比如两只塑料泡沫小船并列放入水中,加快中间水的流速,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

生活应用:热水器中冷热水的混合(可以进行课堂演示)。当水平管中不断有冷水通过时,管内压强减小,热水会沿竖直管上升与横管中的冷水混合。

图8

五、拓展创造

1. 阅读教科书80页“飞机的升力”,根据图13.4-4制作的机翼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原因。

2. 与飞机的机翼相似,鸟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于鸟的翅膀的柔韧性好,它们拍动翅膀时不仅产生升力,而且还会带着鸟儿往前飞。

3. 像机翼、鸟的翅膀的这种形状的应用很多,比如跑车的车头呈流线型,当跑车跑得太快,车会有什么危险?(发飘、不稳)怎样避免这种危险?

学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机翼的作用,用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来思考):

在跑车的尾部安装一只倒置的翅膀,弧形朝下,当车速很大时,作用在这只翅膀上的方向向下的压强大,这样可以增强车轮的着地性能。实际上,这种翅膀已被采用,叫气流偏导器。

图9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研究方法、探究过程,布置学生书面写出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在哪儿,有什么启发。

《压强》 篇12

讲授了《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在教后我体会很深,现结合这次课程培训,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我觉的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制作课件上不够完美。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4、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5、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连通器和帕斯卡原理时时间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将本节课分为两节课,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努力的方向:

如果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压强》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3、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现象。

教学工具

乒乓球、白纸、注射器、小船、漏斗、烧杯、吸管、自制连通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三个容器的水面高度是一样的,图1所示是一个连通器,连通器里装入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是,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水从B端流出)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不相同)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粗管处的水柱高、细管处的水柱低)

分析: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

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水是否流动)

同学们,请继续看另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掌),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掉下来)

现在我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分析: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我们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未吹气时没有这个现象,当吹气之后才产生这种现象,同学们再猜一猜,想一想,这个压力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吹气就是气体在流动,压力于气体的流动有关)

液体和气体,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且我们已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1、科学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按照班级分组情况,给每个小组配备下图所示的实验器材,要求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请大家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交流展示: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估计学生会回答到的几个情况:

(1)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三个图,选择用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作为实验器材,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间喷射水流,可观察到两只船向中间靠近。

(2)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一个图,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

(3)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二个图,我们选择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互向中间靠近。

(4)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四个图,我们把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一端插入水中,向管中间吹气,我们可看到水雾从切口处喷出。我们认为管中间被我们吹气,因此切口处压力变小,底下的大气压就会产生一个力把水往中间压。因此,我们也认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

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

播放关于飞机得视频,提出问题:

飞机为什么能上天?是谁给飞机提供升力的?它又是如何提供升力的`?

为了使学生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机翼的形状。引导学生利用白纸制作机翼模型,亲身体验飞机升空的道理。(和学生一起完成课本p92“想想做做”)

播放视频“研究飞机的升力”,加深学生对本段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飞机升空的原因。

3、智慧点击

1)气体和液体都可以流动,统称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

2)海军舰艇在为船只护航时,护编队一般采用前后形式护航,而不采用“并排”护航,这是因为流体速度大的地方,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容易发生事故。

3)若是机翼装反了,飞机还能上天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吗?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学生讨论之后,引出“气流偏导器”。

简要介绍“气流偏导器”(通过视频或图片)。有的跑车在车的尾部设计安装了一种“气流偏导器”,它的上表面平直,底部呈弧形凸起,相当于一个倒置的机翼。当跑车高速行驶时,车轮能拿更好地抓紧地面。

课后小结

气体和液体统称流体,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压强》 篇14

学习目标

1、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了解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及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2、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的。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大气压应用的了解,

重难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产生原因,会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

导学过程:

一、感知

◆活动:覆杯实验

1、 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思考:放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2、 将玻璃杯装半杯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思考: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 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3、 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思考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 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书p86内容,举出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二、研究大气压强

1、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⑴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⑵液体具有流动性。

同理: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⑴空气受到______作用,⑵空气具有__________。

2、 液体压强有大小,大气压强也有大小。请看书p87“想想做做”粗测大气压的值。写出具体步骤及计算方法。

⑶假如吸盘和桌面的接触面积S为8cm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80N,则吸盘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强为多少帕?

⑷思考p40想想做做1屋顶的面积是45m2,大气对屋顶的压力有多大?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屋顶压塌呢?

3、 测量大气压值

三、看书上p87演示实验。完成以下题目

(1)玻璃管的长度是

(2)玻璃管中的水银要灌满,为什么?

(3)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 。

(4)根据液体压强和密度的有关知识,请你计算76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

⑷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试着解释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⑸标准大气压强p0= pa= cmHg

5、观察p41小资料,思考总结: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情况

另外大气压还与 有关。

四、扩展提高

1、假如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管内上方为真空,大气压可支持约_________米高的水柱。

解题步骤:

2、托里拆利实验中,思考下面情况下水银柱的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

①当玻璃管倾斜时 ________________

②当玻璃管提高时(下端未露出水银面) _____________

③当玻璃管下压时(上端有真空) _______________

④当玻璃管变粗时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当玻璃管中进入气泡时 _________________

⑥当外界大气压变化时 _________________

《压强》 篇15

教学要求: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总结前节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液体的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讲述液体压强的计算,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2.液体压强的计算

2.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3.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平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 V=Sh,

(2)求水柱质量 m=ρV=ρ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 F=G=mg=ρgSh,

液体压强的公式 p=ρgh

4.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ρ成正比,ρ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5.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6.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ρ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7.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再来一篇
上一篇:动能和势能 教案 下一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