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祝福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教学重点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 学 设 想
教材分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小说作为典型的文学作品,新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变化,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而《祝福》是一篇典型的传统小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在这篇小说中都有典范的意义。通过本课的示范性讲读,学生能学会通过小说的三要素鉴赏小说的方法。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学生原有的人文环境和学习基础不同,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感受力和表达能力也都存在一定差异。许多学生对文本的重视程度不高,思辨、批判能力不够,课堂表述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教师合理引导,让学生运用讨论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并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抓住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由于学生在认识问题的深度和人生阅历方面还很不足,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及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教法设计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⒈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⒉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⒊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⒋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学法指导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⒈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⒉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⒊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媒体为了使根据教材特点而设的三个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也为了配合以上选择的四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导入新课
单元知识介绍: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的学习方法:(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小说中由活泼可爱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时候,甚至会觉得鲁迅是中国人的噩梦——人性中的一切在他的作品中都无从遁形,高贵的、卑微的,所有的魂灵都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去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我们来看看,在这篇小说里先生又向我们展现了看样的灵魂——
二、走近大师
⒈走近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xx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xx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xx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设计意图:充分了解作者,拓展学生视野。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彷徨》(祝福、弟兄、离婚、幸福的家庭、伤逝、长明灯、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肥皂、在酒楼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华盖集续编》《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⒉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三、初步感知课文:1.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要求:学生自渎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初步领会情感。⑴字音朱拓(tà) 悚(sǒng)然 驯(xùn)熟 俨(yǎn)然尘芥(jiè) 荸荠(bí qí) 怔(zhèng)怔 蹙(cù)眉门槛(kǎn) 赎(shú)罪 炮(páo)烙 窈(yǎo)陷监(jiàn)生 手镯(zhuó) 歆(xīn)享 牲醴(lǐ)桌帏(wéi) 讪(shàn)笑 形骸(hái) 彷徨(páng huáng) ⑵字形
⑶词义寒暄:问寒问暖。 踌躇:犹豫。 仰仗:依靠;依赖。讪讪:难为情的样子。惴惴: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俨然:这里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器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怔怔:因吃惊而失神愣住的样子。无聊赖:即“百无聊赖”,指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⒉老师精选语段,示范朗读选《祝福》开篇部分以及收尾部分经典语段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语气、情感、节奏。⒊学生再读,细细体味阅读《祝福》,除完成常规的字、词阅读内容外,注意筛选以下信息:⑴根据情节发展的过程,说说《祝福》的情节结构;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的各部分;⑶用流畅的语言介绍《祝福》的故事梗概。⒋指名生讲述故事梗概,理清情节。⑴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⑵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⑶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设计意图:注重基础,准确读写,个别词语学生读不准确,通过正音,使学生能流畅的读课文。进而理解课文,把握小说的内涵。⊙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听老师朗读,进一步感悟气氛,体会作者情感。⊙设计意图:学生要想深入理解课文,就必须用心读课文。⑷发展:被卖改嫁;⑸高潮:再到鲁镇;⑹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思路师: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填写祥林嫂年表——
年纪
主要事件
到鲁镇以前
26、27
以前
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
26、27
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27、28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28、29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30或31
贺老六死。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31、32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32、33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
33、34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
34---37
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
37、38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提问: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的,但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么?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倒叙式。小说先写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其一生的不幸。这样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促使读者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得便心灵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同时从小说的矛盾冲突上看,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祝福》的概况,阅读小说时,我们自然会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故事究竟是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的?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呢?是谁杀害了她?……课后请大家继续阅读小说,我们下节课集中来研究小说的环境描写,请大家课后找找课文有关环境描写的部分,并联系《林黛玉进贾府》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一下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有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去探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浓郁。这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探究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不再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六、作业1.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如何?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什么?)2.编年谱:将课堂成果整理出来。3.写小传;(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共5页,当前第5页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