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高三语文教案内容页

四年联考题汇编文学作品类

2022-10-07高三语文教案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

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

XX年3月更新
一、(福建省XX届青于蓝高考核按钮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话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和是帆,不同是船。正如帆与船互相配合遨游海洋,和与不同也合于乾坤,立于天地。
     和是一种美,红绿配出绚丽,黑白衬出经典和凝重,高矮造就天地的和谐,燕瘦环肥描出人间美景。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成就绝配,展现和谐的美。不同是一种个性。同是荷叶,“尖尖角”描绘出秀丽,“接天莲叶无穷碧”书写的是绚丽,不同的形态有着独特的美。万事万物各有不同,张扬个性,展现不同的风采。记得钱钟书先生曾做过这样一个精妙绝伦的比喻:“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
      居家处室,既少不了客厅,也少不了卧室。客厅,一个接纳大千世界,与形形色色的八方来客促膝而坐谈笑风生的公共场所;卧室,一方只住自己灵魂,只供灵魂自由舞蹈自由追求的净土。从客厅到卧室,从卧室到客厅,总隔着一扇看不见的门,这扇门就是人的心灵之门。我欣赏的心灵之门的状态是半开半掩的,引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诗——“半卷湘帘半掩门”来描绘最恰当。
      “半卷湘帘半掩门”就是既要开门求和,去客厅会客,又要掩门存异,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卷起湘帘开起门,向周围的人和社会敞开自己心灵的一隅,并和谐地融入大千世界之中。所谓“开门求和”,就是与蹁跹花间的彩蝶一起跳芭蕾舞,也与呕哑嘲哳的乌鸦一起唱咏叹调;就是与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共荡一只无遮的小舟,也与你恨的人和恨你的人共进一桌丰盛的晚餐。开门求和,多好的一脉温存儒雅的人文情怀!但是,人的心灵之门不能总是完全向外敞开,总该留出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半掩起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掩门存异。所谓“掩门存异”,就是灵魂能够独行。每个有信仰、重视精神生活的人都是一个长途跋涉、辛苦而快乐的教徒,越过一座座高山,蹚过一条条大河,走自己的路,寻找并朝拜只属于自己的上帝。和而不同犹如《诗经》中的绝美篇章,只有真君子才能吟诵出锦绣,口吐出芬芳,也只有真人生才能完全展现。
     阿基米德终日沉浸于思考,超脱俗世,可他又深入群众,获取真知。
     尼采独立思考,成于己见,可他也去四处游历,把所想撒播人间。
     道家推崇真善美,将其融入大众的道德规范,却不忘独立于模仿与盲目的随大流之外。只有真君子才能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一种遒劲,在一天天的练达与独立中爆发。
     古语有云:“鸟择木而栖,人择邻而居。”世间万物和谐匹配,其实并不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而在于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并且能够相得益彰,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朋友相处,与人交往,并不在于交往双方个性相同,而在于具有不同个性的人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与彼此合作,在交往过程中展示出人性的多姿多彩以及人性的至善至美。33页,当前第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
     大智者之间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说,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己短。这样的人进步很快,也容易与人相处。
     君子共事,一定都是很懂得坚持原则的,也就是俗称的按游戏规则办事。这是很要水平的,是一定人生经验的积累,不是那纸上谈兵的人可以真正做到的。
                                                                            (选自《时文选粹》陈丹宁《半卷湘帘半掩门》)
13.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对于孔子“和而不同”中的“不同”,本文作者显然将它理解为“相异(不一样)”,全文正是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敷衍而成的。
b.钱钟书先生的比喻在作者看来,其精妙就在于利用居家处室必须有客厅有卧室的配搭,说明人在社会中既要能客观公平,又要敢于坚持偏见。
c.作者以为,道家既能将真善美融入大众的道德规范,又能对真善美做出不同于大众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是和而不同的真君子。
d.作者以“半卷湘帘半掩门”为标题,是要表达自己对既能去客厅会客又可存异以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状似半开半掩的心灵之门的欣赏。
e.作者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述了“和而不同”在自然与社会中的美妙状态,使文章于理性的思辨中氤氲着散文的意境。
答案  b c
解析  b.钱的比喻中“偏见”是指不同的意见,而不是片面的见解或成见。c.作者赞赏道家的做法,但并未下
结论说道家是真君子,且文中“道家”指的是一个哲学流派,而非具体的一个人。
14. 作者为什么要将阿基米德的例子、尼采的例子和道家例子并举?(4分)
答案  因为尽管这三家的思想学说大相径庭,但却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自然社会的深度思考,共同丰富了
人类的认识,增添了人类的智慧,作者通过典型事例,有力地诠释了“和而不同”的意义。
15. 对于“和而不同”,朱熹以为“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所谓“阿比”即“奉承、曲从、迎合”,
也就是说“和而不同”即“和谐而不盲目附和”。你认为是朱熹的观点还是本文作者的观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
优良传统?请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一:朱熹的观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朱熹的解释更接近古语的原意,而且“不盲目
附和”也包含了“不一样”的意思,努力追求“和谐”又不刻意“奉承迎合”,从而保持思想与行为的独立性,这也
正是古代君子当有的风范。示例二:本文作者的观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同”作为“一样”“共33页,当前第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

再来一篇
上一篇:2020年高考语文现代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 下一篇: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