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高二语文教案内容页

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2

2022-10-07高二语文教案

13、坚决抵制低俗炒作行为

赵金

教学目标:

1、 学习时评特点与写法。

2、 掌握因果分析法、辨证分析法的特点并能运用。

3、 迅速梳理文章内容思路,筛选关键信息,掌握文章写作特点。

4、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爱憎分明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教学重点:迅速梳理文章内容思路,筛选关键信息,掌握文章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爱憎分明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检查预习

作品简介:该作品获第xx届中国新闻奖时事评论一等奖。

女体盛宴:用年轻美女的赤身裸体作为盛放食品、菜肴的容器,取名为“女体盛宴”。起源流行于日本。

三、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时评是针对什么时事展开评论的?作者的批评指向哪些单位及其思想行为?

2、对于问题的解决,作者提出了什么原则?

明确:1、昆明餐厅女体盛宴。商家炒作,违背道,德风尚、法律规范;媒体跟风,违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

2、用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来加强社会管理。

中心论点:坚决制止低俗炒作行为。

四、同学们看一组图片,然后发表评论。

五、畅所欲言。

坚决制止低俗炒作行为要用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来加强社会管理,这样的提法显然很空泛。两会正在召开,请同学们积极献言献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教学反思:结合社会热点让学生发表评论,增强道德观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喜欢新鲜的东西,这点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好好运用。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分享,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时事,关注国家,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4、汉语,请别让我为你哭泣

卢新宁

教学目标:

1、培养筛选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思路。

教学重难点:思路清晰、生动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

1、本文是针对什么社会现象展开评论的?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汉语面临危机;我们要重视母语,提高母语修养。

2、所谓“哭泣”,是指作者为汉语的处境担忧。阅读全文,概括出作者为汉语“哭泣”的原因。

明确:(1).上海一次翻译大赛,国内选手的作品汉语水平低下。

(2).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大多数学生的中文水平滑落。

(3).忽视母语修养产生严重后果。

(4).全球汉语热的同时,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

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么安排的呢?

明确:第一层次(1—3段):引述时事,提出问题。

第二层次(4—9段):分析论证汉语面临的危机。

第三层次(第10--11段):大声疾呼,热切期望。

4、根据文意,汉语哪些方面值得我们珍惜?

明确:1.汉语古老优雅,隽永有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独特思维。8页,当前第112345678

2.汉语是我们真正的根,有独特的文化意蕴,最切近我们的心灵。

3.汉语历史悠久,引领我们这个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

三、学生在读课文,分析课文主体部分。

一篇好的文章,它一定要有严密有力的分析说理。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如因果分析、比较分析、辩证分析、部整分析等等,请大家运用这些方法分析第5—10段。

1、语段品读1:自读第4段,小组讨论,说说该段落语言的优点在哪里。

明确:1.褒扬性、赞美性、形象性词语的运用。

2.总分式结构,从字形、音韵、功能三个方面揭示汉语的美。

3.整散结合的句式,整齐之中有错综变化之妙。

2、语段品读2:自读第7段,小组讨论,说说它是运用什么技巧进行论证的。

明确:1.引用、对比。(可见汉语水平之差)

2.设想、反问,进行推断。(从反面证明汉语水平低下是何等可悲)

3.举例并以问题结尾。(让人重视母语修养)

四、拓展训练

根据以下事件,尝试用因果分析、辩证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进行评论。

9月1日,广州中小学开学了。9月2日,网上出现了一段视频,是记者在采访一所小学开学日时拍下的。记者向小学生作了“关于长大了想做什么”的调查,每个孩子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说画家,有的说老师,有的说消防员。其中,有一个小女孩的回答十分特别,她说想做官,记者又问想做什么样的官,女孩说:“做……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

    网上的这段采访视频,截止9月2日晚11时30分,已经有1.42万次点击。一个6岁的孩子,竟然说长大要做贪官,一时引来很多关注。在南都网关于怎么看一年级小学生理想是当贪官的投票中,只有10%的网友选择了“童言无忌”,而有55%的网友认为“折射社会现实”。你怎么看呢?

(辩证分析法)例:我们没有必要这么惊慌失措。见风就是雨显然有失严谨、科学,用放大镜来观察世相难免变形、走样。相信有这样理想的孩子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的家庭都会教育孩子要做正直诚实的人,告诫孩子以不劳而获、贪婪为耻。只要我们自己能够独善其身,内心拥有强大的自制力,即使再浑浊的水也能出淤泥而不染。

(因果分析法)例:淮橘为枳。家庭教育的日趋畸形,道德培养的持续缺失,理想教育的刻板空泛,贪腐之风的长期泛滥,已经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威胁。

(比较分析法)例:小孩子会模仿成人来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当社会提倡向科学进军时,小孩子们会以做科学家、文学家为生活目标;当社会渲染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精神时,小孩子会把张海迪、雷锋等作为精神导师;而当社会充斥学术造假、官员腐败、奢靡之风时,小孩子就会把“当贪官”作为人生理想。

四、 总结。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四边能力。

15、中国台湾历史不容歪曲

谭宏凯

教学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作。

2、培养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学习文章批驳论敌的严密性和深刻性,领悟多种反驳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脉络,领悟多种反驳手法运用的妙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题解。

1、“中国台湾历史不容歪曲” 暗示有人在歪曲历史,也暗示本文文体是驳论文。8页,当前第212345678

2、否定句表达了作者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和强烈的愤慨之情。

3、“歪曲”指出林奇故意为之的险恶用心。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林奇的观点句,然后分析其内在联系。

明确:(1)、“与流行的传说恰恰相反,中国台湾从来都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

(2)、“清朝和中国不是同一政治和文化实体。”

(3)、“中国台湾和中国人的集体身份认同迄今依然相去太远”,而且,“他们的历史经验差别太大”,因此不可能实现“自然的政治统一”。

(1)是林奇的中心观点,(2)(3)是支撑观点的材料。他们之间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2、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批驳论敌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首先批驳论敌的观点:“中国台湾从来都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

作者引论敌的话“中国台湾在1684到1895年间是清朝的一个边远居民点”和详细列举1684年之前上至12世纪宋朝的史实,反驳论敌观点。

其次批驳论敌的论据:“清朝和中国不是同一政治和文化实体。”“中国台湾和中国人的集体身份认同迄今依然相去太远”,而且,“他们的历史经验差别太大”。

      先理论分析,反驳论敌错误,后以历史事实反驳论敌论据。

最后进一步批驳论敌“中国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观点。

      引中国台湾的相关历史文件,从历史及法理上反驳论敌的观点。

3、根据文章行文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并概述段意。

一、(1-3):警醒人们不要轻信林奇那样的知识分子。

二、(4-22):批驳林奇荒谬的观点及论据。

三、(23-40):批林奇的观点,揭露其无视历史文件的实质。

四、(41-46):揭露林奇行为的险恶用心。

四、课文探究

1、回顾驳论文的常用方法。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2、驳论点:直接批驳

        间接批驳:归谬法:(引申法):根据对方错误观点进行合理引申、推理,暴露出它的荒谬,从而驳倒对方。

      反证法:通过证明与所驳的言论相对立、相矛盾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论点。

                

3、分析本文在驳论中使用的方法。

明确:驳论点:“从来都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的观点,作者用历史事实进行有力的批驳。

         驳论据:对林奇使用的“政治和文化实体”,“集体身份认同”等论据从道理和事实两方面进行批驳。

         驳论证:“中国台湾在1684年到1895年间是清朝的一个边远居民点”与观点“中国台湾从来都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矛盾。

4、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然而,事实证明轻信便会有被误导的危险。

(2)我们或许可以改变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我们无法改变过去。

 明确:(1)、此句总领下文。矛头直指林奇,表明歪曲事实,毫无学术人品的所谓知识分子式信不得的,否则会有被欺骗的危险。

(2)总结全文。“改变正在发生的事”是指林奇歪曲历史的事会真相大白。“无法改变过去”指中国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事实无法改变。8页,当前第312345678

五、拓展

活动与练习:思考文段反驳特点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赢得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顺他,(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岂能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凭借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方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直接驳论点:“孟尝君能得士”,指出其不“足以言得士”。

       

 反证法间接驳论据:“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指出不能得士的原因在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士羞于投其门下。

教学反思:学生初次接触驳论文,应该重点慢讲,细讲。结合实际例子,课堂上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学习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第四章:书评

16、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矛盾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字词、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2、学习课文本身结构特点和作者所运用的叙、评、析相结合的评论方法。

3、了解文学评论文章的基本特点,掌握评价文学作品,即写一般的文学评论文章的基本途径:如何选取切入点,如何作到叙、析、评相结合等等。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字词、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教学难点:本课带有鲜明的文艺争鸣色彩和独创性,要理解作者在此文中所适用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懂得作者见解的独到、深刻之处。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 字词解释:

杜撰:没有根据的编造和虚构。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附会:把没关系的事物说成有某种关系,把没有意义的东西说成有某种意义。

灼然:清楚明白样子。

落魄:luò pò又读luò tuò义同'落泊'(luò bó)

鄙薄:轻视、看不起。

光景:有境况、状况之意,也可理解为表估计、推测。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行伍:hāngwǔ旧指军队,泛指军中。

投名状:旧时聚众造反或占山为寇的人入伙所用的见面礼。

按语:作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做的说明。

行文:组织文字,表达意思。

能事:擅长的本领。

经济: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较大的成果。

幻灭:空想的希望破灭。

揭晓:公布事情的结果。

倾轧:轧:yà。在同一组织中排挤打击不同派系的人。

2、作家、作品: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春蚕》、《林家铺子》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3、相关文学常识

 《水浒》:作者,施耐庵(也有说罗贯中作或两人合作)

① 主要内容:是一部描写古代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过程。它愤怒地揭露朝政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讴歌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也具体描述了起义军惨败的结局,是一部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8页,当前第412345678

② 流传及影响:起义故事先是在民间广泛流传,并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南宋末年画家龚圣予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下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和赞语。民间说书者把水浒人物故事作为说话题材,《大宋宣和遗事》一书便是他们的说书底本。元杂剧中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多达三十余种。《水浒》的作者便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水浒传》最早的本子为一百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成为七十回。由于其出色的人物刻画和精当的结构安排,使它成为一部不朽的艺术巨著。

③ 艺术特色:人物塑造上作者总是把人物放在尖锐斗争之中,扣紧人物身份和经历,通过人物的行动展现性格,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情节紧张生动,结构安排有机完整,每组人物故事都采用单线发展结构,每组情节既有独立性又前后勾连,语言洗练、明快、生动、丰富,有很强地表现力。

三、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1、 课文内容学习:

① 全文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谈《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第二部分(5-7段):谈《水浒》的结构特点。

第三部分(第8段):着重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什么'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

② 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提示:首先,总说《水浒》的'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向来就受到最高评价','个个面目不同'。那么施耐庵是如何写出这样一群个性鲜明的形象来的呢?一定得益于其创作方法,于是作者借一本笔记的记载进行推究,然后得出结论,《水浒》是施耐庵揣摩民间流传已久的口头文学加以改编润色而成的。作者写这些的作用主要是: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引起读者重视。

③ 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总说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过渡到对《水浒》人物描写特点的深入分析。

④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得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这一特点的?

提示:作者采用例证法,举出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的例子,通过三层文字层层深入的比较分析,得出了这个结论。从遭遇到思想再到出身,对三个人的异同点边叙、边析、边议、分析精辟独到。

⑤ 如何理解茅盾对《水浒》的这一评价?

提示: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是《水浒》的特点。施耐庵虽然没有接受过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但由于他尊重实际,如实地描写社会生活,其结果也必然会反映出阶级社会里的阶级和阶级矛盾。所以施耐庵是不自觉地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塑造人物的。相比较而言茅盾先生却是主动地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评价文学作品的。这是茅盾先生的首创。文学评论重在创造性,不可拾人牙慧,以此种方法分析人物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⑥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证得出《水浒》人物描写的第二个特点的?这两个特点的写法有何不同?

提示:作者仍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人为例,充分地加以论证,最后用了一个贴切的比喻:'这就好比一个远远而来……全部看清楚了。'既形象地说明了这个论点,又增加了行文的变化,使详略交错,不流于枯燥单调。

这两段分析的相同之处是举例论证,不同之处是:前者是逐层论证,最后归纳;后者先提出观点,而后论证,前者是详细地分析论证,而后者事例分析和语言都比较概括、简略。8页,当前第512345678

四、 课后练习:

① 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组:

a、杜撰(zhuàn)写作。 鄙薄(bó)轻视、看不起。 揣(chuǎi)摩:估计、忖度。 摇曳(yè)拉、牵引。

b、轶(yì)事:神秘的事。 感喟(kuì):叹气。 苟安:(gǒu)苟且。 引人入胜:优美的境界。

c、主眼:关键。 倾轧(yà):车碾过。 封妻阴(yìn)子:庇护。 遒劲(jìng):有力量。

d、行(hāng)伍:泛指军中。 刺配:充军。 附(fǚ)会:牵强地拉扯到一起。 走投(停下来)无路。

 对下面一些句子的正确理解是:

②'如果写定《水浒》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一句意思是:(  )

a、含蓄地否定了《水浒》的作者为施耐庵。

b、完全肯定了施耐庵创作了《水浒》。

c、《水浒》的作者至今难以确定。

d、假定《水浒》的作者与传说中相符。

③引述施耐庵请高手画像朝夕揣摩的故事,作者说:'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是因为:(  )

a、它没有揭示创作《水浒》的全部规律。

b、这则杜撰的故事显然有它附会的地方。

c、朝夕揣摩是对的,但不是画像而是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

d、虚构小说人物,也需要揣摩人物性格是否真实。

 答案:1、a(b、轶事:散失而没有流传的事。c、封妻荫子。d、刺配:发配。走投无路:投奔。)2、d 3、c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在评论《水浒》的结构特点时,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如何理解?

   提示:作者首先作总的评价:从整体看,'不是有机结构';从每一个人物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

  因为《水浒》是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它的每个章节对全书来说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总的来看,它的结构不是有机的。但是,口头文学在流传中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它的每个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因此,从一个人物的故事来看,《水浒》的结构又是有机的。

2、 作者认为'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对这两个特点如何理解?有人认为这两点实为一点,对不对?

   提示:所谓'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是就一个人的相对独立的一个故事而言的。意思是其故事情节安排有缓有急,详略得当,曲折灵活,错综而富于变化。而其所谓'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是就不同人物故事情节的关系而言的。意思是说作者对不同人物各自故事发展的结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如林冲和杨志的故事,各自都是曲折多姿,时松时紧的,但林冲的故事是腾挪跌宕,逐步推进的,而杨志故事的情节安排都是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的,或者说是纵横开合的。所以说作者的特点概括虽然看来相似,在进行例证时也没有分层论证,看来似混在一起的,可实际上并不相同。

3、 从这部分论证在叙、析、评各种文字的分配和使用上看,你认为写评论文章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评论,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意见或看法的文章,此篇文章是文学评论,文学评论自然也以议论为主,但对于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评论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议论包括分析和评价两部分。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提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这三者之间,叙、析都是为评而服务的,是得出结论必要的铺垫和基础。所以三者一定要做到有机的结合。例如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许多小故事结构的完整、严密而有机,作者举林冲故事为例,先分析了整个故事的波澜起伏,同时夹有对其腾挪跌宕特点的评价,其次是叙述了林冲比武一段大概情节,突出了其情节发展的顿拓开阖,曲折多变,然后紧扣其叙述又是一个评价:'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看,作者便是这样进行论证的,夹叙夹议,复述、引用原文恰到好处。这样可以使评论文章的分析建立在大量的材料之上,论证充分有力,读起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那么我们在写评论文章时除了注意三者结合之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复述应是在对原文理解上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它体现作者的观点,不是枯燥的节录,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不受其限制。 8页,当前第612345678

4、 从最后一段来看,你认为写文学评论文章的选材立意的依据应该是什么?

    提示:不论作品是否有很高的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只要它具备某一方面的特点,我们就可以从此处入手。其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他对作品的独到评价,也是作者选定评论点的依据。

5、 补充点拨:作者对《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上所论述的观点,都是作者的独到见解,在文学评论论坛上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如,关于《水浒》的结构特点,自作者的观点提出之后,在论坛上就出现了一场激烈争论。特别是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用阶级观点分析人物,不仅对《水浒》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它文学作品的评价都有很大影响。

课后练习

1、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a、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

 b、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c、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

 d、读者此时急于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

2、对下面文字理解得正确的是:(  )

  '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结构,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

  a、作者这是极为谦虚的说法,其实他的观点完全正确。

  b、作者的观点本身自相矛盾,不能成立。

  c、学术界普遍采取这种观点。

  d、这是正常的学术争鸣,作者的观点可备一说,是一家之谈。

答案:1、a2、d

教学反思:文章结构清晰。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利学生更好地了解名著,学习名著。同时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像这篇文章,学生如果能抓住关键句,了解文章内容便易如反掌。作为书评,也可以此为例,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17、疑是神来笔,应有此奇句

-----《山园小梅》赏析

唐珏

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所引诗句并理解其含义,积累泳梅诗句。

2、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

3、培养鉴赏文学的趣味和评价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哩清观点与材料的逻辑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学习。

林逋 (bū )(九六七—一o二八)字君复,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死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所以后世称他为林和靖。他的一生从未做官,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他特别喜爱梅花,几十年在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写出这样美的梅花诗,是有他的生活基础的。

三、学习文章引诗。

1、学生结合提示,自学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xiá),不须檀(tán)板共金樽。

暄妍: 就是风景非常美好。

“断魂”就是销魂,销魂就是一个人的感情极端的快乐,或者极端的悲伤,这里是指极端的快乐。8页,当前第712345678

狎:亲近而不庄重。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诗歌。

教师提示:

首联:对比,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卓尔不群,衬诗人志洁。

颔联:写梅姿,梅香。

颈联:虚实结合,对梅既爱且敬。

尾联:由花及人,人是品格高尚的风雅之士

3、了解诗歌的影响。

这首诗对后代的意义何在?

古:这这首诗的影响很深远。后来词牌中的《梅花塘》以及《暗香》、《疏影》等,都从林和靖的这首诗中得到启发。

今:首诗歌体现了他追求高洁、一尘不染的这样一种情怀。他不跟世俗相沾染、不同流合污,玉洁冰清。当然他这个完全的离开社会、离开人世隐居到孤山这一点我想我们现在生活中是做不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他追求那种高洁的情怀,追求那种在梅花的描写当中所寄托的那种人生的追求,这一点我们还是可以学习的。

四、阅读文章,感知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全诗内容复述。

第二部分:(2--5) 引出论点,分析“疏”“暗”两字神韵。

第三部分:(6)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发出感慨。

这是一篇关于诗歌的文学评论。

五、文章内容分析。

1、作者是怎样抓住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进行分析鉴赏的。

明确:以分析论证法为主,反证法,引证法,类比法。

2、结合本文,说说诗歌鉴赏的文体特征。

明确:1、从读者的角度入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品诗。

2、注重对诗歌的艺术分析。

3、求意解,不拘泥句解。

4、抓住诗歌最突出的一方面进行分析。

六、拓展

赏析诗歌: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问题:

1、开头两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赏析后两句。

教学反思:本文的教学要和高考的诗歌鉴赏要求结合起来,重视方法的归纳和指导,来帮助学生提高试问鉴赏能力。

8页,当前第812345678
再来一篇
上一篇:《为政以德》教案1 下一篇:《热爱生命》导学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