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高二语文教案内容页

药(第一课时)教案

2022-10-07高二语文教案

小说《药》创作于1919年4月,同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后被收入鲁迅小说集《呐喊》。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投降卖国,对内残酷统治,在思想上愚弄百姓,人民群众生灵涂炭,在黑暗中挣扎。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但几千年封建统治,广大民众思想上麻木、愚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不到响应,革命屡屡失败。现实的触目惊心,使鲁迅陷入失望和痛苦。他深刻地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深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鲁迅创作了《药》这篇小说。

小说以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为题材,意在揭示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和无知,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还吃他的血。小说深刻揭示了民众的麻木不仁,以及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

学习这篇小说,要把握它的结构,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领悟它的主题,另外还要注意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

小说以“药”为线索,讲述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暗线: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两线连接、交织,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残酷镇压革命者的罪行,在热情讴歌革命者英勇斗争的同时,揭示了群众愚昧、落后的现实。一般来说,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关于《药》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仅用一元主题来分析,忽视学生的多元思考,那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真正把握小说的基础上能获得艺术上的享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品的写作意图,理解小说揭示病态社会、引起疗救注意的题旨。

2.学习小说用双线索组织材料、深化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拯救国民愚昧麻木灵魂的勇气。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赏析作品主题。

2.学习小说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欣赏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

2.领悟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乌鸦”的深刻含意。

3.领会作者为夏瑜坟上平添一个花环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如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研究性学习法。如对小说的主题及“花环”“乌鸦”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教师应力求让学生研讨,自己只作相应点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及播放格调悲哀低沉的相关音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节及双线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然而我们想想,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又换来了什么?民族依旧黑暗,国民依旧愚昧。多么可悲呀!一个人病了,有医生给开药吃,方可痊愈。一个民族“病”了,又有谁来开这个药方,开什么“药”呢?请让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又一透视国民灵魂的名作——《药》!3页,当前第1123

二、解题

出示投影:背景介绍

《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5号上。以19xx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xx年前后“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从19xx年江西萍乡县和湖南浏阳县一带的矿工、农民起义,到19xx年震动全国的广州起义,资产阶级革命者进行过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秋瑾烈士的被害,鲁迅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鲁迅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了《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录像《药》的剪辑,然后学生听课文朗诵。

2.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然后抽查两位同学抓住主要情节复述课文。

3.提问:小说主要写了哪两个家庭的事?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小说主要写了华、夏两家的事,主要刻画华老栓、华大妈、夏瑜、夏四奶奶、康大叔、驼背五少爷等人物形象。

4.提问:围绕华家,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学生思考后指定一学生简述。明确:围绕华家,小说主要写了如下几个情节: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5.提问:围绕夏家,情节又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围绕夏家,小说安排了如下情节: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6.提问: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各沿一条线索发展,它们有何特点,两条线索发生关联的事物是什么?在小说中两条线索交织的地点在哪里?

明确:小说《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家故事,暗线是夏家故事。使两条线索发生关联的事物是“药”,即人血馒头。两条线索交织的地点从前至后分别为“刑场”“茶馆”“坟场”。

四、具体研习课文

1.学生思考:以华家为代表的民众与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本该是什么关系?小说中他们的关系如何?

明确:民众与革命者本是水乳交融关系,革命者应唤醒民众的觉悟,带领他们革命,民众应支持革命者的革命行为。但小说中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水火不相容。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可见对革命者冷漠无情,相反对刽子手康大叔却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对革命者毫不理解。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3页,当前第2123

2.提问:小说的明、暗线索结构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所以安排为明线;夏瑜的英勇献身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内容的重点,所以安排为暗线。明暗二线交织、融合,说明因群众的愚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会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的主题思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五、布置作业

1.以《华老栓一家》《夏瑜的故事》《康大叔其人》(三个任选一个)为题改写一则故事。

2.反复朗读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思考小说的主题。

3页,当前第3123
再来一篇
上一篇:“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一) 下一篇: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像闻玫瑰花一样直接闻到思想 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