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高二语文教案内容页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教案

2022-10-07高二语文教案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编写意图

一、调查并了解言语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情况,探究背后隐藏的文化和心理现象。

二、了解不同类型的交际语言现象的使用场合、适用范围,以指导日常交际。

教学建议

一、课本中举了三种最典型的交际语言类别,可做的还很多,像“寒暄语”“致谢语”“祝颂语”“抚慰语”“吉祥话”等都可以纳入探究的范围。但无论哪一种,都必须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探究活动,因此,要组织学生展开调查,可以从书刊杂志上统计有关的语言材料,也可以编制调查问卷,到街头随机调查路人的使用情况,比如要调查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情况,就可以参照下表分别调查(有关术语详见“有关资料一”): 

称谓词类别

面称

背称

亲属称谓

血亲关系

姻亲关系

非亲属称谓

代词称谓

社交称谓

关系称谓

职衔称谓

谦称敬称

亲昵称谓

戏谑称谓

名字称谓

如果想调查中西称谓语的不同,只要在表里再分成西语和汉语两类就可以。通过这样的调查,课本中所提到的两种文化背景下称谓语系统的差别也就一目了然了。也只有通过这样的详细调查,才能了解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基本情况,对于其中的一些有意思的问题,也才能有所察觉,比如:对男老师的妻子,我们知道叫“师母”,但是怎么称呼女老师的丈夫呢?恐怕没有一个合适的词语,这种现象很多,语言学家把它称为“称谓语空缺”,如果能再找到一些,说说解决的办法,对学生的实际言语交际能力是有帮助的。

二、禁忌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避讳,有避皇帝讳的,也有避尊长讳的,这一类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材料(比如避讳的例子、折衷的办法等),了解古代避讳的制度,以及背后的等级观念即可。另一类是民俗性忌讳,这样的词语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碰到,有的是一个群体共同的禁忌,有的则是针对具体的场合、具体的人,找一些例子,分析背后的文化心理。

三、委婉语和禁忌语是有联系的,因此可以和禁忌语的考察结合起来,分析应用委婉语是出于什么样的禁忌,委婉语有哪些类别。这两个活动最后都可以形成一个小的综述文章,比如《我们家乡的禁忌语》《普通话中的委婉语》《交际中的言语“雷池”》等。

四、另有一些题目,可供参考:

1.从妇女称谓看古代妇女的地位

2.古代“老师”称谓谈

3.称帝王为何反称其随从

4.有一个谜语:“琴上寄文心,笔端表错意(打一网络称谓)。”如果你经常上网使用bbs,你就会知道谜底是“斑竹”。这个词其实是“版主”的变体,有时候还写做“板猪”。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变体?网络上还有没有类似的称谓语?

5.吉祥话趣谈

参考资料

一、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崔希亮)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首先可以分为面称和背称。面称就是称呼性称谓,背称就是指称性称谓,如亲属称谓的“爸爸、妈妈”是面称,“父亲、母亲”是背称。有些称谓面称和背称同形,如“舅舅、老王”等。

称谓词从它们的交际功能上看,可以分为以下九个层次:代词称谓、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姓名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每一类称谓形式都有自己的交际功能和适用范围,它们在使用上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说话者要根据彼此的关系、说话的场合、各自的人文背景选择一个恰当的称谓。21页,当前第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1.代词称谓

称谓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讨论体现人与人关系的语言形式。人称代词通常不被承认为称谓形式,这是因为在汉语里人称代词不必根据交际双方的关系而变化(“你、您”除外)。但是考虑到与其他语言系统的对应关系,我们还是有必要把它们列举出来。

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13个,它们是:

我 你 您 他(她) 我们 你们 他(她)们 咱们 人家 咱 大家 各位 诸位

2.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包括亲属间的和非亲属间的两种:前者在亲属之间使用,后者在社会上使用。“爸爸、妈妈”是纯粹的亲属间的亲属称谓,而“叔叔、大哥、大姐”等称谓形式既可以用于亲属间,也可以用于非亲属之间,“阿姨、大妈”这一类的称谓形式则只能用于非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又有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的分别,如(以常用的为例):

血亲称谓

爷爷 祖父 奶奶 祖母 姥爷 姥姥 外公 外婆

爸爸 父亲 妈妈 母亲 叔叔 伯伯 舅舅 姑姑 姨妈

哥哥 姐姐 弟弟 妹妹 堂兄 堂弟 堂姐 堂妹

表哥 表兄 表弟 表姐 表妹

儿子 女儿

侄儿 侄女 外甥 外甥 女儿

孙子 孙女 外孙 外孙女

姻亲称谓

姑父 姨夫 舅妈 婶婶 伯母 大妈 大娘

嫂子 弟妹 姐夫 妹夫 大伯子 小叔子 大姑子 小姑子

儿媳妇 侄媳妇 女婿侄 女婿

孙媳妇 孙女婿

非亲属间的亲属称谓有的选用血亲称谓,如“叔叔、伯伯”等,有的用从血亲称谓中派生出来的称谓形式,如“阿姨、大妈、大爷、大哥、大姐”等。姻亲称谓除了“伯母、嫂子”外一般不用于非亲属间。

血亲称谓的面称常常取单音节形式,或者在前面加上行辈。如:

爸 妈 爷 奶 姥 叔 舅 姑 姐 哥……

三叔 大伯 老舅 四姨 二姑 三姐 六哥……

亲属称谓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借子称或者从子称。借子称是在亲属称谓前加上“他”(指自己的孩子),“他爸”=“孩子他爸”;从子称是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使用跟孩子一致的称谓形式。它们既可以用作面称,又可以用作背称。如:

借子称:他爸 他妈 他叔 他三奶 他二叔……

从子称:姐姐 哥哥 爷爷 奶奶……

3.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用于称呼有特殊身分或地位的人。它包括以下一些称谓形式:

先生 夫人 太太 少爷 小姐 大人 阁下 陛下 老爷 殿下 女士

它们可以直接用作称谓,也可以附加在其他称谓形式后面,如:

总统先生 居里夫人 张太太 王小姐 法官大人 总理阁下 国王陛下 亲王殿下 张先生 莺莺小姐

但是有些音译外来词则是例外,如:

密斯张 密斯特李

社交称谓中的“先生、小姐”使用频率最高,而且有泛化的趋势。但是它们在使用当中却有许多麻烦,比如对有一定地位的年轻女子称“小姐”不会有问题,在服务行业,我们称年轻的女子、或者不太年轻的女子为“小姐”也不会有问题,在其他的行业(比如机关、学校)对同样年龄的女子我们就不敢肯定称“小姐”是否合适。“先生”与“小姐”是不对称的,“先生”是一种尊称,“小姐”不一定是尊称(如“三陪小姐”就不是尊称);“先生”可以称呼男性,也可以称呼女性(如宋庆龄可以尊称为“庆龄先生”),而“小姐”绝不会用来称呼男性;在服务行业我们对女服务员可以称“小姐”,但是对男服务员我们却一般不称“先生”,大多数人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但最近也有人称“先生”。这说明称谓系统有空缺,也正在变化之中。21页,当前第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4.关系称谓

关系称谓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有以下一些形式:

同志 老师 师傅 同学 老板 朋友

不同的社会阶层习惯使用不同的称谓形式。相同的称谓形式在不同的称谓场合有不同的指称含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高频称谓词,它们会各领风骚几十年,这里面有社会原因。

“同志”曾经是个用途极广的称谓形式,但是现在有迅速萎缩的趋势。“老师”本来只用于学校,但是现在已经泛化,许多与教师职业无关的人也被尊称为老师。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称谓的混乱。“师傅”使用范围很广,但是目前也有萎缩的趋势。“老板”是冬眠近40年之后又重新起用的称谓形式,它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新变化。本来“同志”只限于党内使用,1949年以后逐渐在大陆范围内为全社会所通用,它成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标志。“文革”期间,工农兵的地位迅速提高,尤其以工人老大哥的地位为尊,于是“师傅”就成了与“同志”并驾齐驱的称谓形式,并逐渐有取而代之的势头。改革开放以后,海外的“先生们”和曾被贬为“臭老九”的海内的“先生们”备受青睐,于是“先生”“老师”又成了新的尊称。可谓“风水轮流转”,称谓的指针永远指向时代大潮的浪尖儿,它成了时代的风向标。

5.职衔称谓

职衔称谓是一种极普遍的称谓方式。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职业性称谓,一是头衔性称谓。

职业性称谓:大夫 医生 护士 律师 教练 会计 经理 工程师

头衔性称谓:部长 市长 团长 主任 上校 教授 博士 大师

职业性称谓的面称只选择在大众心目中有地位的职业名称,而不会选择另一些,如以下几个称谓一般不用作面称:

司机 厨师 理发 师钳工 车工 架子工

但是在农村地区,“木匠、瓦匠”是可以作为面称使用的。

头衔性称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官衔:部长 司长 局长 署长 处长 科长 股长 省长 专员 州长 市长 县长 乡长 队长 军长 师长 旅长 团长 营长 连长 排长 班长 书记 主任 所长 馆长 厂长 场长 船长 机长

(2)军衔:元帅 将军 上将 中将 少将 上校 中校 少校 大尉 上尉 中尉 少尉 上士 中士 下士

(3)职衔:教授 讲师 研究员 助研 编审 高工 工程师

(4)学衔:博士(硕士、学士不做称谓使用)

头衔性称谓中有个正在迅速成长膨胀的称谓“老总”或者“某总”,这个称谓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1949年以前称国民党官兵为“老总”,1949年以后称朱德、陈毅等元帅级的人物为“老总”,90年代以后称总经理为“老总”,有时也把总工程师称为“老总”。无论何时“老总”都是一个尊称。所有头衔式称谓都含有对被称呼者的敬意在内,虽然这种称谓形式本身并不是敬称。称谓形式的使用反映的不是人们对语言形式的态度,它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等级观念的态度。

头衔性称谓有的可以冠以姓氏,例如官衔、职衔和学衔,但是遇到带有“副”字时为了交际的礼貌原则,习惯上要把“副”字去掉,工程师系列则直呼为“某工”;有的则不能冠以姓氏,如军衔,我们不用“张上校、李上尉”(“将军”除外)。职衔中除了科技人员,初级、中级职称一般不做面称使用。21页,当前第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6.谦敬称谓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称谓方式:一种是谦称(或贱称),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与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对下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对称。例如:

谦称:

(1)称自己

小弟 学生 属下 在下 弟子 孩儿 老朽 愚兄 鄙人

(2)称己方

贱内 犬子 敝友 敝东 敝岳 家严 家慈

敬称:

(1)直接称呼对方

a.老+姓氏:老王 老张 老李 老于 老崔

b.行辈+爷:二爷 三爷 四爷 五爷

c.姓氏(或名号)+兄:王兄 张兄 伯江兄 子美兄

d.姓氏(或名号)+老:郭老 张老 子其老 子陵老

e.特殊的敬称:老师 老乡 老丈 老兄 老伯 老弟

f.取名字中一字+公:朱德熙──熙公

(2)称呼对方的家人或亲友

a.尊+称谓:尊夫人 尊大人 尊大君 尊翁 尊府 尊堂

b.令+称谓:令尊 令堂 令兄 令弟 令郎 令妹 令爱 令嫂 令徒

以上所举的例子在现代汉语中都会碰到,然而它们有的是文言词,有的是口语词,有的是书面语词,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对使用场合和使用者的身分也是有限制的。中国古代有成套的谦敬称谓,在今天它们已基本不用了,不过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有时为了需要不得不借用旧的称谓形式。

7.名字称谓

人人都有名字,有名字就是为了便于称谓和指别。但是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里,名字并不是可以随便用做称谓的。名字包括全名(连名带姓)形式和纯名(不含姓)。下对上、卑对尊使用全名称谓是不礼貌的,而平辈之间则要看交际双方的关系远近来确定使用什么样的称谓形式。除了老师叫学生、警察审小偷、平辈之间互相称呼等场合以外,指名道姓是不够礼貌的。但是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在现代汉语里,中国人的名字有单名和复名之分(少数人还有三音节的名字),单名只能连名带姓一起用,如:

赵刚 钱进 孙夏 李红

复名则有两种可能:连名带姓称谓或纯名称谓,后者比前者要亲昵得多,所以异性之间使用纯名称谓是不自由的。比如“崔希亮”这个名字,在正式的场合要姓和名一起说,同学之间也经常是连名带姓一起说,如果只称“希亮”则显得很亲密,所以为了保持一定的距离,异性之间往往避免使用。

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包括三种形式:小名、大号、绰号(当然文人还有笔名,艺人还有艺名)。小名是童年时期所使用的名字(不是人人都有),使用范围仅限于家庭邻里之间,而大号则是学名,是一个人从上学时开始使用的正式名字。这个名字一般来说要伴随人的一生,绰号是别人强加的名字(有的本人会欣然接受,有的本人不接受。前者可以作为面称使用,后者如果不是故意使对方难堪,不会作为面称使用。绰号也不是人人都有),但常常会在一段时间里代替本名,作为称谓形式存在。例如:

胖子 小二黑 三仙姑 二诸葛 周扒皮 座山雕 老解决 假洋鬼子

名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了几千年,人名的研究也很有成绩。但是人名作为一种称谓形式,历史上却有很多讲究,有避讳、有变化,如曾国藩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在他的家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落款。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古代的遗风在今天也还有影响。21页,当前第4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8.亲昵称谓

亲昵称谓是一种特殊的称谓方式。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小张 小王(“小”+姓);小明 小玫(“小”+名)

(2)张儿 王儿(姓+“儿”,“儿”不占音节);英儿 花儿(名+“儿”,“儿”不占音节)

 (3)李子 杨子(姓+“子”);梅子 英子(名+“子”)

(4)大王 大刘 大李 大杨 大陆 大张 大徐

(5)明明 朗朗 兰兰 星星 西西 月月 芳芳

(6)大令(darling) 亲爱的 宝贝儿 乖乖 甜心(sweetheart )爹地(daddy)妈咪(mammy)

(7)哥们儿 爷们儿 姐们儿

(8)小伙子 小姑娘 闺女 小朋友

亲昵称谓最常用的是在姓氏或名字的最后一个音节前边加“小”或在姓氏后边加“儿”,不过有些姓氏可以加“儿”,有些姓氏不行,比如以下姓氏不能加“儿”:

* 孙儿 * 魏儿 * 沈儿 * 韩儿 * 崔儿 * 石儿……

这里有语音规律在起制约作用。另外,外来的亲昵称谓形式目前生命力还不太强。

9.戏谑称谓

戏谑称谓也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对称谓对象来说,这种称谓形式显得不够尊重或缺乏礼貌,但是在开玩笑的时候当属例外。常见的戏谑称谓有:

小妞儿 老外 大兵 老(冒)儿 板爷儿 侃爷 小子 老农

(节选自《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2期,有删节)

二、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裘燕萍)

由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亲属关系和制度,其称谓体系也不同。本文主要对汉语──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英语──世界上使用民族最多的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进行对比。

北大中文系贾彦德教授把亲属关系分为三种:基本的是配偶关系,随着配偶关系而来的是生育关系,随着生育关系而来的则是同胞关系。本文将亲属称谓关系分成血亲和姻亲两种。除此之外,还有另外几种分法,比较典型的是将它分成四种,即:父系亲属称谓、母系亲属称谓、姻亲亲属称谓和由法律关系形成的亲属称谓。本文的血亲包含了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至于由法律关系形成的亲属称谓与血亲关系的亲属称谓是基本一致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说明时才在相应的血亲关系的亲属称谓前加“继”“养”等字,如:继父、养子等。本文不再单独列出分析。另外参考贾彦德教授的亲等计算法,根据亲疏分为四层(本文只对三代以内的汉英亲属词进行对比,三代以外不属于常用词,本文不作对比,下同)。见表一:

表一

1

丈夫

妻子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哥哥

弟弟

姐姐

妹妹

husband

wife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

brother

sister

2

祖父

外祖父

祖母

外祖母

孙子

外孙

孙女

外孙女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grandson

granddaughter

3

伯父

叔父

舅舅

姑父

姨父

侄子

外甥

uncle

nephew

伯母

婶母

舅母

姑母

姨母

侄女

外甥女

aunt

niece

4

堂兄

堂弟

表哥

表弟

堂姐

堂妹

表姐

表妹

cousin

姻亲关系

公公

岳父

婆婆

岳母

女婿

儿媳

father-in-law

mother-in-law

son-in-law

danghter-in-law

大伯

小叔

内兄

内弟

姐夫

妹夫

brother-in-law

大姑

小姑

大姨

小姨

嫂子

弟媳妇

sister-in-law

 (一)亲属称谓制不同21页,当前第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把所有的亲属制度分为描述制(descriptive system)和分类制(classification system)两种。而莫德克又在此基础上把人类成千种语言中所反映的全部亲属称谓制度分成六种类型:爱斯基摩制(eskimo kin terminology)、夏威夷制(hawaiian kin terminology)、易洛魁制(iroquois kin terminology)、奥马哈制(omaha kin terminology)、克劳制(grow kin terminology)和苏丹制(sudanese kin terminology)。本文要分析的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属于描述制,即一个人的母亲的兄弟与父亲的兄弟有区分,母亲的姐妹也与父亲的姐妹有区分,每个堂亲互相都有区分,堂表亲与同胞兄弟姐妹也有区分,这种亲属称谓制很少见。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则属于爱斯基摩制,它强调核心家庭,特别分出母亲、父亲、兄弟和姐妹,并把其他所有亲属,姨母和姑母、叔伯、舅舅和堂(表)兄弟姐妹,合而统称,即一个人父亲的称谓与父亲的兄弟的称谓(伯叔)不同,而父亲的兄弟与母亲的兄弟在称谓上没有区别;一个人也并不区分他的堂、表兄弟姐妹的性别和属于他家庭的母方还是父方。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具有高度的描述性,基本上对于每一类不同的亲属不论关系亲疏、辈份大小、年龄长幼都赋以不同的称谓,可谓详尽、丰富。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代以内亲属称谓词共有58个,其中血亲关系词40个,包括第一层10个,第二层8个,第三层14个,第四层8个,姻亲关系词18个。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则不然。只有在核心家庭内部,其亲属称谓才是描述性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才各有专门称谓,且其描述性也是不充分的,没有像汉语亲属称谓系统那样,将“兄”和“弟”、“姐”和“妹”予以细分。在核心家庭以外,英语亲属称谓系统明显地带有高度的概括性:1.关系越远,称呼越模糊。2.只分辈分大小,不分长幼,甚至不分男女。如对第三层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以uncle一词统称,既无父系母系之别,也无长幼之别,只有性别的区分,即uncle和aunt的区别。而第四层堂表兄弟姐妹,一概称为cousin,连性别也不分。3.构词方式简单,姻亲中的亲属词统一为对应血亲词加后缀in-law。如女婿为son-in-law。因此英语亲属称谓词要少得多,只有23个,其中血亲关系词17个,包括第一层8个,第二层4个,第三层4个,第四层1个,姻亲关系词6个。

另外,除上表外,汉语中还有数量不小的表示亲属之间关系的词。如夫妻、兄弟、姐妹、兄妹、姐弟、父子(女)、母子(女)、祖孙、姑嫂、妯娌、叔嫂、连襟等,这些词包含了大部分的血亲和姻亲关系。而英语中基本没有专门的表达法。但有两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即亲属同性之间用后缀-s,如妯娌(sisters-in-law),兄弟(brothers)等;亲属异性之间加and来加以描述,如:夫妻(husband and wife)。而有不少时候只能用解释的办法,如:连襟译成brothers-in-law,因为概念模糊,有时只能解释成husbands of sisters。

(二)面称呼语不同

汉民族强调用亲属称谓称呼亲属,因此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绝大部分亲属称谓都存在着面称和书面语两种语体的区别。见表二(有的亲属称谓的面称有多个,下表只取最常见的一个):21页,当前第6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表二

1

丈夫

妻子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哥哥

弟弟

姐姐

妹妹

老公

老婆

爸爸

妈妈

儿子

女儿

哥哥

弟弟

姐姐

妹妹

2

祖父

外祖父

祖母

外祖母

孙子

外孙

孙女

外孙女

爷爷

外公

奶奶

外婆

孙子

外孙

孙女

外孙女

3

伯父

叔父

舅舅

姑父

姨父

侄子

外甥

伯伯

叔叔

舅舅

姑父

姨父

侄子

外甥

伯母

婶母

舅母

姑母

姨母

侄女

外甥女

伯母

婶婶

舅妈

姑妈

姨妈

侄女

外甥女

4

堂兄

堂弟

表哥

表弟

堂姐

堂妹

表姐

表妹

堂哥

堂弟

表哥

表弟

堂姐

堂妹

表姐

表妹

公公

岳父

婆婆

岳母

女婿

儿媳面

爸爸

爸爸

妈妈

妈妈

女婿

儿媳妇

大伯

小叔

内兄

内弟

姐夫

妹夫

哥哥

弟弟

哥哥

弟弟

哥哥

弟弟

大姑

小姑

大姨

小姨

嫂子

弟媳妇

姐姐

妹妹

姐姐

妹妹

姐姐

妹妹

由上表可以看出,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面称呼语也是非常丰富的。它有以下特点:1.在血亲关系第四层中,有时为表关系亲密,常去掉“堂”和“表”,直接以哥哥、弟弟、姐姐和妹妹相称。2.在姻亲关系中,为表关系亲密,除女婿和儿媳外,其余都可以以与之相对应的血亲关系称谓相称。3.长辈称呼下辈或同辈中年长的称呼年幼的,则多用名字。而在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中,只有少数一部分亲属称谓有两种语体的区别,如father-dad、daddy,mother-mom、mummy,grandfather-grandpa,grandmother-grandma,aunt-auntie等,其他关系多以名字相称。

(三)汉英亲属称谓的泛化比较

亲属称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习惯,但有趣的是,许多亲属称谓常常泛化到非亲属成员之间,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这种泛化现象在汉语社交中最为普遍。根据学者陈松岑先生的研究,汉语亲属称谓泛化需要遵循以下一些准则。

1.以辈分为标准选择称呼。跟自己年龄相差不大者可称之为大哥、大姐、弟弟、妹妹、大兄弟、大妹子等,与自己父辈相当者可称之为大爷、大妈、大叔、大婶等,属于祖辈的可称之为爷爷、奶奶。

2.以双方是否熟悉为标准。亲属称谓的含义是亲切,用亲属词来称谓陌生人虽然有故意套近乎之嫌,但现实中确有人在,有时对比较熟悉的人,常常在亲属称谓语前加被称呼者的姓或名,为张大叔、李大妈、宝二爷等。

3.以交际场合的性质为标准。亲属称谓多用于非正式场合,因此,在正式的交际场合,对某些本该使用亲属称谓的熟人,也不宜使用。比如,一个人既是邻居又是教师,学生在校内称对方老师为宜,而不应称叔叔或阿姨。

4.以听话人的社会特征为标准。同样使用亲属称谓,称谓对象的社会身份不同,具体使用的称谓也会不同。对属于父辈年龄的干部、知识分子等脑力劳动者称呼伯伯、叔叔、阿姨较为恰当;对工人服务行业的体力劳动者称呼大爷、大妈、大叔、大婶较为合适。

5.从儿称谓标准。从儿称谓即从说话者的子女或孙辈的角度去称呼交际对象。这种称谓方式显然是降辈一等,但体现的是谦逊和尊敬。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同汉语一样,主要是用来称呼家庭或家族中亲属成员的。英语亲属称谓泛化现象虽然远没有汉语那么普遍,但确实存在。比如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一些传统家庭,普遍将aunt和uncle用于称呼非亲属成员,比如称父母的朋友为aunt mary或unle johnson。但相比而言,在各种社交场合,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之间很少用亲属称谓互相称呼对方。少数孩子偶尔也对父母的朋友以“叔叔、阿姨”相称,但并不常见。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孩子见了不认识的陌生人,父母教育他们以“先生”称呼对方。21页,当前第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四)文化差异

黎昌抱先生在研究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时指出,主要是由于社会组织、生育观和生育数量、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家庭观念这四大缘由导致英汉亲属称谓的国俗差异。本文认为,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的缘由比较复杂,远非以上四个缘由可以解释清楚。本文拟在此基础上补充说明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也是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的主要原因。

1.家庭类型

封建制度统治和禁锢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从本质上说,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所谓“宗法”,即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现代社会,中国和西方国家一样以核心家庭为主,而自古以来中国人长期生活在封建宗法社会,以家族为中心,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多以大家庭即外延家庭(extended family)相居。像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宁国府、荣国府虽不多见,而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却非常普遍,几十人,甚至上百有血亲或姻亲关系的人居住在一起。因此传统的宗法观念对亲属称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封建社会在整个欧洲存在的时间较短,而资本主义制度较早地代替了封建制度,对欧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宗法成分较少而人文成分较多。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多喜欢独立,则小家庭即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制度盛行,子女一般到18岁左右就单独生活,因此大部分是核心家庭或丁克家庭(dink family),家族间的联系通常是在节假日,因而他们不需要时时面临这么庞大的亲属关系。

2.宗法观念

中国是一个讲究宗法、礼教的国家,强调“父统子、兄统弟、嫡统庶、大宗统小宗”,讲究辈分,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对长辈或兄长不得直呼其名,否则视为不懂礼貌,没有教养,因此就有相应严格的称呼。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有别,宗族有别,血缘有别,因而导致繁杂的汉语亲属称谓系统,这与汉民族的宗法社会格局和农耕型民族的悠久历史有关系。据考证,秦汉成书的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尔雅》就记录了90个亲属称谓词。到清代,各亲属称谓达一千余种。进入20世纪的中国,封建宗法关系尽管受到沉重打击,但亲属、亲戚关系在社会关系网中仍然居重要地位。

而在英美等国家,他们强调重视核心家庭、重视个人,强调男女平等、人人平等,而不太讲究辈分、长幼。如果一名小孩碰到他爸爸的朋友,家长会鼓励他叫某某先生、或直呼其名,而不叫uncle(叔叔),而在中国,这是不能被接受的。在平辈之间,西方人更是直呼其名,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亲亦以名字相称。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是极度无礼的表现,但在美国,有些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是表现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非常融洽。但美国人对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还是以dad、mom、grandpa和grandma等相称。另外,平辈中不以哥哥、嫂子、姐姐、姐夫等相称,而是互相叫名字,如marilyn和susan为姑嫂关系,她们互叫对方名字。虽然英语中亲属称谓并不详尽,但因为多直呼其名,所以也没有觉得不清楚、不够用。

3.等级观念

等级观念在汉语亲属称谓中表现为“长幼有序,尊卑有分”。“长幼有序”上文已有交待,而“尊卑有分”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汉语亲属称谓体现出的男尊女卑现象。21页,当前第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1)称父亲的兄弟的子女为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归为本家,而把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通称为表哥、表弟、表姐和表妹,归为亲戚。而英语中这种堂亲表亲一律称为cousin,没有亲疏之分。

(2)儿子的子女称孙子、孙女,女儿的子女称外孙、外孙女,父亲的父母称爷爷、奶奶或祖父、祖母,而母亲的父母称外公、外婆或外祖父、外祖母,一个“外”字,体现出关系的亲疏,这一点在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多有体现。如:

《红楼梦》第三回:……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仔细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一个嫡亲的孙女,……”

《红楼梦》第九十回:贾母道:“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出孙女和外孙女,孙子和外孙是有亲疏的。贾母把宝玉(孙子)当成自己人,而把黛玉(外孙女)却看成外人,而英语中孙子、外孙都用grandson、granddaugter,并无区别。

(3)父亲的兄弟有长幼之分,分别是伯父和叔父,其配偶为伯母和婶母。而母亲的兄弟却不分长幼,一律称舅父。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姐妹也无长幼之分,分别为姑母和姨母。英语中只有男女之分,为uncle和aunt。

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地位的提高,男女平等的提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大多已不存在男尊女卑,只是作为一种称呼而已。如大多数家庭已不再重男轻女,长辈也不会对孙子(女)和外孙(女)分出高低。另外,随着生育观念的改变,独生子女的增多,一部分亲属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但汉英亲属称谓还是体现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文化内涵。

另外,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亲属称谓也代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称谓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例如,父亲当教授,儿子当父亲的学生。当儿子的在课堂上或课后怎么称呼其父亲呢?如果用非亲属称谓,如“××教授”,从心理上好像脱离了父子关系,听起来好像父子关系发生了问题。但如果用“爸爸”来称谓,听起来则有点不分场合。通常情况是,在公众场合,当儿子的或者不与父亲打招呼,或者用其父的公众称谓。所以,不同的语言行为和不同的语言环境往往使得有些语用要素成为主要考虑因素,另外一些则可不予考虑。

4.血缘关系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特点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首先,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在民族心理上造成了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所以在言语交际中尤其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强调长幼有序,内外有别。这可能是汉民族亲属称谓体系之所以庞杂而完备的主要原因。“长幼有序”可以从brother和sister这两个称谓的英汉语义场差别看出,英美人对长幼不严加区别,而汉民族则十分重视这种区别;“内外有别”也可以从brother-in-law和sister-in-law两词的英汉语义场中体现,英语对此分类比较粗疏,仅区别性别,在他们的观念中血缘、长幼的区分相对比较淡薄;而在汉语中这些亲属词一方面要严格区分长幼,另一方面还要仔细区分丈夫方面、妻子方面、兄弟方面和姐妹方面的亲缘来历。因为按照中国的宗法关系,亲缘的远近有严格的区别,丈夫家的兄弟姐妹比妻子家的兄弟姐妹来得亲近,兄弟的配偶近于姐妹的配偶。另外,亲属称谓的泛化,即将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关系的亲热。如《红灯记》中李铁梅唱道:“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可他比亲眷还要亲”。这说明中国人对血缘亲属关系的重视。英语中虽也有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但相对比较少见,这与他们的家庭观念、文化取向等有关。21页,当前第9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5.文化取向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族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的亲属称谓系统远比西方复杂。中国较习惯于非对等式(asymmetrical)的称谓类型,而西方则偏爱于对等式(symmetrical)。中国文化心理强调人际关系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群体的作用。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热,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说话者,这种现象在西方则比较少见。

6.礼貌原则

汉语的亲属称谓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而西方之礼貌习惯则表现在句法结构的复杂和其他交际行为方面。汉语称谓不仅有“长幼尊卑贵贱”之分,还要“内外有别”,不得混淆。根据礼貌原则,传统称谓不仅幼对长要讲究尊,对别人敬,对自己要自谦,平辈之间也要互敬互爱,对幼还要亲昵,还要以颂扬的词语称呼对方等等。如,儿女对父亲通称“爸爸”,表示尊敬时称“亲爱的爸爸”“俺爸”;向第三者表示谦逊时称“家父”“舍君”;在父子关系不正常时,又称“老头子”“老不死”。另外,降格称呼也是遵守贬己尊人准则。比如,新婚夫妇一旦有了孩子,在称呼上就要降格,称呼自己的父母往往用爷爷、奶奶,称呼自己的兄弟姐妹用伯伯、舅舅、姑姑等,称呼同事用叔叔、阿姨。一句话,降到孩子的角度去称呼他人。

在西方社会,由于其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与东方截然不同,对称谓的使用和其意义的解释自然相差悬殊,至少不像中国的称谓语如此繁杂。具体地讲,主要差异表现在称呼时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姓”的方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社会交往中的相互称呼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不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甚至是家庭中子女对其父母也都愿直接用他们的名字。这显然是一种试图消除社会地位差异的强烈愿望的表示,或者意味着美国人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这一点,对不同文化的人们,尤其是对讲究礼貌或礼仪的中国人来讲简直不可思议。

综上所述,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几乎是两种极端的称谓制度。前者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而后者却要简单、笼统得多。两者除分属不同的称谓制度外,在面称呼语的使用、亲属称谓的泛化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人喜欢用亲属称谓称呼亲属和非亲属,而西方人则喜欢以姓名相称。前者多存在封建宗法成分,反映出儒教传统文化的特质和魅力,而后者则存在许多人文成分,其本质在于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独立性与自由的尊重。因此,很难说哪一种更好。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XX年第2期)

三、称谓词使用的混乱(吉常宏)

80年代以来,汉语称谓词的使用相当混乱,报章杂志和一些出版物,都有不少错用称谓词的事例发生,尤其是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几乎无一种无错误。不妨看一看实际用例。

(1)那汉子又呵呵笑道:“小姐能否告知家父何人?贵乡何处?”(《传奇文学选刊》1986年第5期)

(2)“晚生河北深州人氏,在尊师郭云深膝下学形意拳。”(同上)21页,当前第1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3)校工说:“校长,你家兄来了!”(电视剧《松滋风云》)

(4)电视剧《西游记》唐僧对悟空等说:“既然他家师不在……”

(5)“婆子冯氏,是吴背南的孀居。刚才是小女一鸣,冒犯了壮士,还请壮士海涵!”(《老年天地》1986年第1期)

(6)电视剧《关公》诸葛瑾向刘备讨荆州时,提出“想见乃弟(指诸葛亮)”。庞德领兵与关羽决战时,曾对曹操说“乃弟在蜀中”云云。

(7)电视剧《三国演义》黄承彦对刘备说:“我见小婿所作《梁甫吟》,记得几句,故此吟诵,不期为尊容所闻。”

(8)电视剧《郑板桥》中,众乡绅称郑板桥为“老祖公”。

(9)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蒋干对曹操自称“臣”。

(1)(2)(3)(4)四例,是因为不了解汉语称谓中有谦称和敬称之分,才出了这种错误。“家父”“家兄”“家师”是对人称自己的父兄和老师。“尊师”一词,中古时期曾用以称自己的老师,但宋元以来称自己的老师多用“师尊”,罕用“尊师”,“尊师”用来敬称他人的老师了。语言是约定俗成,不能自行其是的。从例中用的不伦不类的“膝下”一词来看,我们觉得“尊师”不像仿古,而是误用。因为“膝下”只能用于祖父母和父母,其他亲属罕用,何况是老师。

(5)(6)(7)三例,纯属语文常识的错误。“孀居”义犹寡居,是动词。“是吴背南的寡居”不成文辞。作者当是想用“孀妻”或“遗孀”,然而脑海中未储备,遂草率地把“孀居”凑合用了。“乃弟”意犹你弟弟、你们的弟弟。“乃”与亲属称谓词构成词组,只能用做叙称,不能做自称。诸葛瑾和庞德自称其弟为“乃弟”,实为不辞。至如“尊容”,纯是读书不求甚解,而且一目十行,连字形也未辨认清楚造成的。“尊容”乃“尊客”之讹,是对陌生人的敬称,“尊容”是敬称对方的容颜,且常带有讽刺或调侃的意味。黄承彦骑在驴背上朗诵《梁甫吟》,刘备把他当成诸葛亮,所以黄才加解释,尊称刘为“尊客”。此乃常语,并不生僻。如《儒林外史》十五回:“马二先生道:‘请问这位尊客是谁?’”又三三回:“庙里道士走了出来,问那里来的尊客。”

(8)(9)两例是因为不了解封建时代的官场称谓和礼制造成的失误。明清时代,乡绅对地方官吏有一系列的敬称(说谀称或许更切合实际)。县官是最基层的父母官,所以尊称曰“老父母”“老父台”(秀才们则称“老父师”,甚或称为“太父师”)。再高一级的是知州、知府,辈分也随之提高,便称“公祖”“老公祖”。布政司以上就要称“太公祖”了。郑燮本是县令,“父母”“老父母”是正称,“公祖”“老公祖”就出格了,但官场中宁高勿低。这“老祖公”就是因为读书粗心大意弄颠倒的。让蒋干对曹操称“臣”,是不懂封建等级制的礼仪。战国至西汉初,“臣”可以当做个人的谦称使用,不像后世那样,仅限于臣子在君主面前自称。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君权的日渐提高,汉武帝以后,“臣”就不能随便用了。就连太子的属官和诸侯王国的臣僚,只有在职时可以向太子和诸侯王称“臣”,罢职之后就不准称“臣”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还是丞相,蒋干怎可称“臣”呢?电视剧所以发生许多语言上的失误,都是编剧自作聪明随便篡改《三国演义》原文造成的。21页,当前第1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再来一篇
上一篇:《报任安书》学案 下一篇:高二语文雷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