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八年级语文教案内容页

风筝教案

2024-04-13八年级语文教案

风筝教案(精选16篇)

风筝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3、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教室里布置“风筝展”,课前带幼儿参观、欣赏过各种风筝,了解风筝的基本特征。

2、幼儿课前已经知道并练习过用不同的方法剪出两个一样的图形。

3、《对称的蝴蝶》作业单人手一份。

4、每组放有各种彩纸(皱纹纸、蜡光纸、卡纸、自粘纸等);剪刀;胶水;水彩笔。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活动难点: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进教室,自由欣赏各种风筝。(3分钟)

1、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师:哇!这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刚刚在参观时都有什么发现?

(幼儿可以从风筝的形状、颜色、图案的对称等方面回答)

师:这些风筝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幼:他们都是对称的,而且都有尾巴。

二、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对称美。(5分钟)

师:小朋友刚才观察的真仔细,老师这边也有一个风筝。

(出示《对称的蝴蝶》作业单)

1、师:你们觉得它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幼1:是一只蝴蝶,但它只有一半。

幼2:颜色不漂亮。

2、引导幼儿感受这只风筝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和图案都是一样的。

师:既然只有一半,还有一半应该怎样做出来呢?幼:可以用剪刀剪出来。还可以用笔画一样的。

(引导幼儿说出图案的大小、颜色、形状和位置都是一样的)

师总结:噢!小朋友都知道两边的图案应该是对称的呀!

三、幼儿讨论如何装饰风筝面。(15-20分钟)

师:教室里的风筝真漂亮,我们一起来把这只蝴蝶风筝变漂亮吧!

(幼儿进行操作。)

活动延伸:

1、幼儿制作风筝面。

师:你喜欢教室里的哪一只风筝啊?可以根据它的图案自己制作一只风筝。

2、带幼儿去放风筝。

师:小朋友可以一起去操场上放风筝,比一比谁的风筝最漂亮。(世纪伟才幼儿园 刁佩佩)

风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一、导入

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放苏红的《三月三》),这首欢快的歌是不是把我们带回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时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还有洋溢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复杂的情感,请大家细细体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知识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 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检查预习

1、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2、注音和解释词语:

①注音:什么 什物 堕落 下坠

模范 模样 宽恕 发怒

嫌恶 凶恶 诀别 决定

②解词:丫杈 憔悴 嫌恶 惊惶 瑟缩 苦心孤诣 伶仃 宽恕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四、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

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a、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b、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c、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d、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自责。

(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b、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c、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d、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

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风筝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放风筝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六、研读课文

(一)寻找误解和冲突

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读句子后做答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1)生答

(2)师总结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

(2)师总结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七、研读课文

(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生交流

(2)师总结

八、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

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十、体验反思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

十一、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风筝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从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读过一首短诗,作者已不记得,诗句却仍有印象:“又是一个隆冬天/相逢时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过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记念。”是呀,童年总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的游戏,更是美好之至。现在回想起来,那游戏的情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所喜爱的游戏,一定还记得童年时游戏的情景。

现在,就请大家说说各自童年时玩游戏的往事吧。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童年、关于游戏、关于风筝的往事。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先引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鲁迅像)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往事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等。

(让学生补充介绍有关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看谁了解的资料多。)

三、初读课文(教师不给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师不作过多的点评,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重点品读

(一)童年的游戏是美好的,放风筝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课文的开篇,作者却写道:“……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究竟是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明确:(至少包括下面两点内容——1、童年时我曾无情的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为当年的精神虐杀而痛悔,我想补过,但却不能。)

(二)品读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样喜爱风筝,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点?

学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关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写,显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向往和痴迷。

“惊呼”、“跳跃”——动作描写,显出小兄弟一门心思牵挂着那空中的风筝,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

(三)品读第四段:

1、一生朗读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练习二,了解叙述的各要素。

2、用心体会:小兄弟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痴心迷恋着他的风筝,可“我”这个作兄长的却无情地把这一切给虐杀了。

请同学们找出小兄弟制作风筝被我发现以及被我折断、踏扁风筝后的表现。

(关键词:惊惶、失色、瑟缩、绝望)

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小兄弟这样的经历,你能想像出小兄弟当时的感受吗?

(让学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说出自己的类似经历)

3、深入探究:在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现写得极少,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我”的发现、“我”的发现的满足、“我”的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胜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参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长面前的弱小、无助、毫无抗争的力量,甚至没有抗争的意念,十分可怜。同时也极力渲染了“我”欺压子弟、虐杀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无抗争和“我”的蛮横霸道,中年后“我”忆及此事时便更觉得对不住小兄弟,更觉得当年的虐杀是多么地凶残、无情和可憎,而当这种凶残和无情的精神虐杀无法补过的时候,便更觉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该肯定。教师还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适当补充,点明本文的政治意义:作者童年时曾无情地虐杀了小兄弟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年时他才悟到这种精神虐杀是多么地残忍和不人道,他想补过,可是却没有了可补过的机会,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这种童年的体验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个人的情怀往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觉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虐杀,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学生质疑:

学生就本文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八、结束授课: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附: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风筝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端正、整洁地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正确、端正、整洁地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难点:

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准备:

1.ppT

2.学生朗读课文。

3.纸船和风筝(课前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认识8个生字,感悟友谊。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学汇报: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3.汇报接读课文。

4.谈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

1.(出示挂图,师动情讲故事)。

2.快来读读第4自然吧?指导读“快乐”的语气。

3.小熊会想些什么?读读5、6自然段。

4.师述:纸船和风筝让他们成了好朋友,可是(出示句子)“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5.这是为什么呀?

6.是呀?老师和大家的心情一样难过,小熊和小松鼠呢?你是从哪知道的?

7.读9-12段,你知道了什么?

8.出示最后一段:(出示课件)

四、扩展升华: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如果你是聪聪,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3.可可会在风筝上谢谢什么呢?

4.再你准备的风筝或纸船上对你的好朋友协商一些话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书写8个生字,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自由读,同位互读

2.开火车读

3.用词说话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

松果草莓纸条屋顶门口幸福快乐愿意漂流飘荡

4.你还喜欢本课中的哪些词语?

二、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字贴,说说难记的字、易错的字、发现特点。

2.指导写字:

(1)写正确:

幸:区别“幸”“辛”的字形。“幸”上面是“土”,不是“士”

抓:右边不要写成“瓜”

祝、福:左偏旁是“礻”

(2)写美观:

a.抓:关键是“爪”的书写-第一个平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第二笔竖要直。

b.祝、福:示字旁的书写-横撇的撇不要弯,竖要写直。

3.学生练习,师指导。

三、实践活动:

1.把这个故事读熟,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你的好朋友表达心意。

作业布置:书写生字,完成同步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做得比较成功的教学环节是借助课件来认识区分容易混淆的两个生字及生词:飘荡与漂流,课件中的动画画面很直观地演示了“飘”与“漂”字义之不同,进而反复朗读这两个生字所在的句段,体会松鼠与小熊重新建立友情的心路历程。

风筝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风筝的起源、流派等信息资料,懂得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认识风筝骨架类型特点。

2.初步掌握风筝骨架的扎制方法,学习用对称的方法画轮廓、图案,设计制作一个风筝,尝试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收集、了解、制作、放飞等活动,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

重点:

扎制一个左右平衡对称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架子,放飞上蓝天的技巧。

难点:了解风筝传统艺术,制作一个左右平衡对称美观的有创意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并放飞上蓝天。

教具准备:有关风筝网站收集、风筝图片,准备一些风筝成品。

学具准备:有关风筝资料收集、制作材料准备。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不能把所有的材料都带来。不可能自己用竹子制作风筝的骨架。

教学建议 可以叫学生去买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然后叫学生进行组合拼装。这样就简单的多了。

课后反思

由于材料的局限性,不能够把风筝制作的很美观。

教 学 过 程 本人教学思路

教 学 活 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1.导言(单元概述)。

(1)春天来临,积雪慢慢融化,大地从沉睡中苏醒,小鸟在枝头歌唱,树木吐出嫩绿,泥土散发着芳香。春天象征着生命,春天象征着希望与力量。伴随着春风,美丽的风筝飞上了蓝天,它把人们的理想希望带入美妙的境界……风筝集艺术、科技、体育于一身,放风筝是春日里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如果能放飞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上天,那是多么有趣高兴的事呀!

(2)根据同学们的提议,我们将进行《风筝风筝飞上天——风筝主题活动》,本次活动就是请同学们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风筝艺术,设计制作一个风筝,让它飞上蓝天。届时将请同学自评和互评,评出优秀资料奖、优秀设计制作奖、放飞奖、合作奖等若干名,我们将颁发获奖证书。

2.任务。

(1)你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你爱动脑动手,思维活跃,喜爱美术,你认为这次活动是你展现才能的机会,应该把握,即使没有做出优秀的作品,对你来说也是一次不错的实践与锻炼。

(2)请4人一组共同完成以下任务:了解风筝艺术,设计制作一个风筝,让它飞上蓝天,并且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积累工作。

3.过程。

(1)活动1(课时1),有关风筝资料的收集:

①小组准备工作:

a.将全班同学4人一组(以居住地或同学自由组合,教师做好联系调配工作),分为若干组,各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

b.各组选举组长,根据自己的特长分配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c.组长要建立本小组工作目录,在目录下记载本组同学的学习过程资料,方便同组同学互相交流。

d.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因特网、书本,或向别人请教等途径搜寻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实物、信息资料,完成《风筝知识小报》或小课题调查报告,各种风筝展。

②收集信息资料:

访问网络查找你认为需要的信息。或者在图书馆查阅相应的资料。如果你访问了不止一个网站或者查阅了不止一本书,用分开的纸分别记录从每一个网站或每一本书中得到的信息。或进行风筝艺人访谈,市场上购买、收集各种风筝实物。

④整理、筛选、展示收集的资料图片、实物。

a.完成《风筝知识小报》或调查报告,展示形式,风筝知识擂台赛,评出优秀资料奖小组。

b.在教室里举行收集的各种风筝展。

希望这些同学收集的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2)活动2(课时2),制作风筝。

活动建议:1.制订小组制作计划和分工,设计怎样的风筝样式图样?希望能够发挥大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资料参考:风筝的图样集,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帮助。

①扎制风筝,上线是很关键的一步。

老师的提醒:

a.风筝的架子要求左右对称,不然风筝两边轻重不一,难飞上天。

b.连接可用棉线扎制,比较牢固。

c.贴桃花纸可以用胶水或双面胶,胶水不能太多,不然纸会破的。用的纸要略大于风筝架子。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再共同探讨解决。

②绘制风筝。

老师的建议:

a.风筝的图样装饰可以是传统的,可以是依样画形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老师期望着你的创意表现!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b.画风筝的时候注意用颜料时水分不能多,不然纸要破的。

c.可以再次上网查询资料。

(3)活动3(课时3),放飞风筝。

在一个晴朗有风的下午,在学校举行放风筝比赛。

老师的活动建议:

①小组内分好工,让每位组员都参与放飞,跑步快的同学建议做领跑员,其余同学做风筝的架飞和保护工作。体验放飞风筝成功的快乐及小组合作放飞。

②如果几次放不上去,请同学不要灰心,放的时候要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起飞角度。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出色表现!

③活动后用绘画日记的形式把放风筝的场面和放风筝的体会画下来写下来,如果你用其他的形式表现也可(如摄影)。

④请同学自评和互评,评出放飞奖若干名,我们将颁发获奖证书。

(4)活动4(课时4),个人、小组空间展示《风筝风筝飞上天——风筝主题活动》展览——(评价)。

①老师和各小组长进行讨论,如何办好我们班级的《风筝风筝飞上天——风筝主题活动》的展览。

②老师建议讨论确定:

a.组成展览会的组委会。

b.时间地点。

c.各组承担展览的分工。

d.如何评奖(评价),奖项名额。

(学生个人、小组以写送欣赏卡的形式来参与评价(评奖)。奖项名额每样十名(放飞奖除外,只要能放上天就能得奖)。

(5)展览布置,评奖。

(6)活动后请你填好此表,你的意见和信息是老师最想知道的,谢谢你的合作。

风筝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课文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课文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1、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3、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4、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3、而我明白了儿童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拓展延伸:

1、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教师小结]

《风筝》这篇文章不仅表现出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能够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本文深刻的主题,令读者读后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课后记:本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多角度阅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能够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风筝教案 篇8

教学设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完成时间:4分钟)

3.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个别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课文后,进行朗读评价。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安排时间:17分钟)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完成时间:2分钟)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风筝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让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分享参与游戏的乐趣,加深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

2、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

3、通过活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心愿,促进家园同步教育。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放飞美丽的风筝。

活动的具体安排及注意事项如下:

活动安排:

8:30——8:40在朝阳公园北门集中

8:40——8:50提出制作风筝的要求

8:50——10:30鼓励幼儿与家长自由大胆设计风筝

10:30——11:00家长把孩子的心愿记录下来,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放飞风筝。

11:00结束活动、幼儿由各家长送至幼儿园午餐。

爱心提示:

1、请家长带一盒笔(水彩笔或油画棒均可,老师会带水粉)。

2、请家长给孩子穿适量的衣服、轻便的鞋子。带适量的水和食物,自带摄像机或照相机。

3.5月12日早上8:30准时在朝阳公园北门集中。

4、活动中注意培养孩子合作、互助、分享的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5、教育孩子爱护环境,不攀折花草树木。

6、教育孩子注意安全,不攀爬栏杆,不在河边逗留、玩耍。

7、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请各家庭在活动结束时清理自己的垃圾,并教育孩子不能随便扔垃圾。

8.11点左右结束活动,活动后自行安排活动,没有特殊要求。

9、请家长关注自己孩子的安全。

10、参加家长人数不受限制。

11、活动中,以孩子绘画为主,家长参与绘画前、用色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12、重点:设计的画面,要讲求对称,家长必要时要做指导。

风筝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忘却”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4、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5、 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

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去放风筝。(比赛放风筝或个人放风筝)

2、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走入文本

1、交流有关风筝的资料。

2、我们现代大作家贾平凹回忆童年生活时,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放风筝了,我们看看他们是(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2、出示词语: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忘却(引导学生注意“丧、坊”是后鼻音)

3、采用各种形式全班检查抽查读,在读书过程中纠正读音,认识生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默读两分钟,想想课文围绕风筝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2、学生汇报。分组分别读三部分内容。 。

四、指导写字,巩固识字

1、观察书中要求书写的生字,说出你认为难写易错的字。教师堂上指导。(“村、材”形相似,但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丧”课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没有一撇,例:“丧”像一个人拜祭亲人,弯腰常跪不起,“竖提”就是人的背,背上没有尾巴——撇。)

2、 学生拿出钢笔写字本写字,老师随堂检查指导。 学生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识记难写易错的字,记得更牢。老师根据已有经验知道学生容易将“丧”加一撇,设计这个环节,“丧”字的正确率一定会提高的

第二课时

一、交流导入

1、学生交流放风筝的乐趣、心情等。

2、引出本节课重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放风筝的的心情的。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放风筝时的高兴,焦急、担心、失望、等情绪,引起学生走入文本的兴趣。

二、再读课文,体会心情

1、“我”和小伙伴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快乐、伤心、希望等。

2、默读课文,划出描写心情的句子。先抓住感情的基调,再找出有关句子。

三、细读课文,具体感受

1、请一个学生读划出的句子,引导学生把感受在有关句子旁写出来(写旁注)。

2、同桌互读划出句子,交流感受,写出旁注。

3、全班交流描写心情的句子,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的心情。

4、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朗读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通过查字典理解“憧憬”)

b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上去。(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

c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偏偏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d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环,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影踪。(理解“倏地”)

e我们都哭了,……(通过表演理解“垂头丧气”)

5、小结: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把“我”和小伙伴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写具体了,让我们随着他们一起快乐,一起伤心,一起放飞希望。

6、感情朗读。指导学生写旁注,体会“我”和小伙伴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写具体的。

四、整体感知,续写课文

1、朗读: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联系全文体会孩子们对幸福的向往。

2、续写:孩子们找到了吗?没找到,心情如何?找到了心情如何?尝试着学习作者写写孩子们的心情。 。

风筝教案 篇11

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的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学习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点击课文主题图)

你看,当小朋友唱着欢快的歌儿,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秀丽的郊外,放飞满载希望和梦想的风筝,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著名作家贾平凹就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了他小时侯放风筝的美好情景,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童年,感受童年的快乐。

齐谈课题,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地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风筝的哪些事情?

2、检查词语,认识词语朋友

点击词语:

幢憬、依然、一紧一松、凌空飞起、翩翩飞舞、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文中写了关于风筝的哪些事?

相机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学习课文,感悟情感

1、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并找出那一段中描写他们心情的句子,划一划。

2、学生自主读喜欢的部分。

3、个别汇报:集体学习。

做风筝板块

出示: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从这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和这些孩子,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依然”这个词语我们第一次遇上,它还能用哪个词作替(依旧、仍然、还是)

(3)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这一段。

虽然他们做的风筝一点都不像当初希望做的蝴蝶那样漂亮,但是他们每个人的心中却还是快乐的不得了。

放风筝板块

(1)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和学生一起发现朗读中的问题。

(3)谈谈感受到的放风筝的心情。

(4)联系生活,深究文本。

理解“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放飞风筝时快乐的心情。

欣赏同学们放风筝比赛中的一组照片,访谈:同学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最不开心的是什么?(风筝一下子就能飞起来而且飞得很高很高。)

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情了!你们和文中的孩子们的心完全一致的。我们来看看课文,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风筝飞起来了。请大家划一划。

讨论交流,随机点红词语:凌空飞起 高过树梢 越飞越高 翩翩飞舞

品读词语:

凌空飞起——风筝离开地面,开始飞起来了!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只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讨论明确: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激动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自豪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幸福也飞起来了!

师引导: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5)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段话。

过渡: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快乐啊!

出示:

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上拼命地奔跑。

结合你放风筝的体会,说说他们此时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呢?

a 幸福鸟!幸福鸟!世界上最伟大的幸福鸟!

b 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快活地喊一喊吧!你想喊什么就喊什么!师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生)

多么开心啊!谁还想来开开心心地读读这段话?

(6)欣赏放风筝的片段,感受快乐的心情

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想起了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和学生齐背诵。

找风筝板块

(1)风筝找到了吗?他们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哪些词语(伤心、失落、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了、垂头丧气)。

(2)风筝还准备继续寻找,他们会找到吗?

(3)布置小练笔,回去写一写《风筝》的续写,把这个故事再编下去好吗?

教师小结:幸福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你就是我们童年时代最亲的亲人!

风筝教案 篇12

活动一:放飞风筝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风筝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

法,培养他们喜欢提问、积极应答的良好

习惯。

二、活动缝备:

录制好的儿歌《放风筝》,风筝一个。

三、活动过程:

1.教师用变魔术或猜谜语的方式引出风筝,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2.出示风筝,让幼儿互相传着看一看,引导幼儿观察,初步了解风筝的外观结构。

3.小朋友们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所见到的风筝是什么样的,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有关风筝的生活经验。

.4.“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有关风筝的儿歌呢,可好听了。”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儿歌《放风筝》。

5.幼儿可边学儿歌边表演儿歌中表现的情节,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演,并请几个有自己的创造性动作的幼儿上来表演。

6.布置任务:回家后,请小朋友们一起搜集各式各样的风筝,将它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欣赏。

活动二:放飞风筝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喜欢与同伴分享快乐。

2.认识风筝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风筝的结构特点。

3.引导幼儿发现风筝飞行的条件。

二、活动准备:

幼儿搜集的各式各样的风筝、线轴、网上下载的风筝图片等。

三、活动过程;

1.今天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自己的风筝,请介绍一下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名称、形状、颜色等)。

2.你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风筝?

3.带领幼儿到户外去放风筝。老师示范放飞过程,请幼儿自己尝试着放飞。(幼儿分小组学习放飞风筝,三位老师分组指导。)

4.回班后与幼儿一起总结:风筝怎样才能飞起来,}引导幼儿讨论风筝放飞的条件。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发言。

(引导幼儿说出要有风、要逆看风飞才能飞起来。)

活动三:设计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绘画等操作活动中感知风筝的结构特征。

2.激发幼儿创作风筝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实物风筝,画笔,纸。

2.教师事先录制“风筝专集”供幼儿欣赏(教师利用摄像机提前录制)。

3.事先学习一首有关风筝的儿歌。

三、活动过程:

1.欣赏“风筝专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2.提问幼儿:录像中出现了什么风筝,7(蝴蝶风筝、飞机风筝、蜜蜂风筝、鲤鱼风筝、机器猫风筝、老鹰风筝等。)

3.如果是一名小小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风筝?(奥特曼风筝、小花风筝、小鸡风筝、黑描警长风筝、小人风筝……等等。)

4.现在就请小朋友当一个小小设计

师,用你手中的画笔,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风筝。看看谁的风筝最漂亮,谁的风筝最有特点。

5.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引导幼儿画风筝。

6.将幼儿的作品放在事先布置好的“天空”中,同时引导幼儿自评和互评。

7.幼儿边欣赏“天空”中的风筝,边唱有关风筝的歌曲。

8、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可以制作风筝的材料,下次活动时拿来。

活动四:制作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和探索,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小肌肉的协调性。

二、活动准备:

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的制作风筝的材料,包括线、线轴、各种纸张、塑料管、竹坯、胶水、剪刀、小棍等。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感知风筝的基础上,利用从家中带来的材料动手制作风筝。

2.放飞试验。让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风筝到户外去放风筝。有的幼儿的风筝能够飞起来,有的幼儿的风筝飞不起来,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风筝飞行的条件。

3.再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风筝。要求:每个幼儿的风筝要体现与众不同之处,要有自己的个性。制作过程能够体现幼儿之间的合作、互助、交流,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争取让所有的风筝都能飞起来。

4.再次放飞试验,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五:飞吧,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在共同放风筝的过程中,密切家匠关系,加深亲子感情。

2.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活动准备;

幼儿自己制作的风筝,照相机,摄像机。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家长和教师一起放飞孩子们自己制作的风筝。在路上要求家长引导孩子们说一说路上的风景以及所见所闻,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验生活的无限美好。

2.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拴风筝,一起放飞风筝,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孩子们体验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3.讨论:孩子们,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

4.让父亲和母亲说一句话,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的爱。

5.最后,每个家庭摆一个造型,用摄像机摄下来,用照相机照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风筝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O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I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e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 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r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点 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发展。

风筝教案 篇14

漂亮的风筝目标:

1、学会“放风筝”儿歌

2、喜欢讨论风筝的话题

3、了解风筝的各种造型和颜色

准备:

1、儿歌磁带“放风筝”

2、各种造型和颜色的风筝或者风筝图片

过程:

1、播放“放风筝”儿歌,并与幼儿讨论儿歌的内容,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赏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风筝或图片,并自由讨论。

3、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风筝话题,并激发幼儿对风筝进一步的认识和想做风筝的愿望。

大家动手做目标:

1、了解风筝制作的基本原理

2、喜欢与他人合作制作风筝,并分享喜悦,交流经验

3、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准备:

1、竹条,细绳,剪刀,纸,颜料,水粉笔等

2、各种风筝模型

过程:

1、拿出几只不同造型的风筝,与幼儿讨论分析“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

(1)发现关键在于骨架重量适宜,左右对称

(2)风筝有尾巴保持平衡

2、分析出原理后,鼓励幼儿自由分组(3-5人/组),互相协作准备制作风筝。

3、首先鼓励幼儿用喜欢的颜色和形状制作风筝面,再用竹条和绳子做出风筝架

(1)在画纸上画出风筝的图案,剪下。

(2)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互相交流讨论并适当剪贴修改,使图案更美观,更利于起飞。

(4)风筝骨架应左右对称,大小适合风筝面。

(5)骨架捆绑结实,并与风筝面粘合紧密。

4、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协助,并提醒幼儿使用剪刀等工具时注意安全,尽量不要把颜料沾到衣服上。

5、试飞风筝,并做一定修改。

一起放风筝目标:

1、学会放风筝的基本方法,乐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乐于与朋友合作放风筝

准备:

1、教师确定放飞的地点,时间

2、通知各小组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风筝

3、带上修补的工具,如剪刀,胶水,纸,绳子等

过程:

1、确定地点要开阔和安全。

2、与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放飞风筝,确定风向风力。

3、每小组幼儿互相协作放飞风筝。

4、若有某小组幼儿的风筝不能起飞,组织大家讨论风筝不能起飞的原因(骨架太松,不对称,尾巴轻等问题)。

5、鼓励幼儿探索解决的办法,并对风筝进行改进。

6、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并夸奖幼儿的表现。

风筝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1. 能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2. 初步学会品析文本语言,从语言中感受人物的心情

3. 感受鲁迅沉重、忏悔和孤独、痛苦的复杂心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圈点勾划法,品析语言,感受人物心情

三、课堂设计

[课前课件展示:《三月三》、读附录古诗《泊秦淮》、齐读《村居》(伴乐)]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切入课文。

1、师:鲁迅是一个伟人,也是一个常人,他也会犯错。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风筝》,(展示课题)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学生介绍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着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作品。)(课件展示)

2.待上课铃响后,师问: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你们见过放风筝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谁来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①亲手放过的,②看见别人放的。)[板书:欢快、紧张、轻松]

可是,同学们,我们的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飘荡的风筝时,他的心里会有怎样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3.(课件展示)生读第一段。[师板书:惊异、悲哀]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师:(紧承上)这可真是太让我们感到惊讶了。看到风筝本该心中充满向往,本该涌起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啊,可作者为什么会惊异和悲哀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文本,首先我请 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谁愿意?读完后请同学对他的朗读作简单的评价。

2、学生朗读课文(配乐《小夜曲》舒伯特),后进行评价:字音是否准确,是否流畅,是否读出情感(如初见风筝时的惊异,沉浸故乡春天的迷醉,禁止放风筝的蛮横,得意,醒悟后的悲哀躲避到现实的茫然无措等等。作为重点评价)

(学生读完后问同学们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考察:虐杀 嫌恶 苦心孤诣)

3、老师引导学生明确:

惊异:家乡放风筝一般是春二三月,没想到北京的放风筝却是冬季。时令不同。(评:没想到在这样寒冷的季节,人们还能无忧无虑地放风筝!)

悲哀: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心里充满了自责。(评:想道歉却道不出去,没人接受,真是冤枉啊!)

4.揭示写作小秘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写作的小秘密。我们可以利用文章的开头为全文埋下一个情感的基调,同时还设下了一个悬念,让读者产生疑惑,产生阅读的迫切感。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开头啊,你感觉到了吗?

三、重点品读:

(一)“我不爱弟弟吗?”(二十年前的风筝)

1、师:(承上)虐杀是什么意思?(虐杀(nüè shā):指虐待人而致死;非常残忍地带有虐待手段的杀害。)对于精神虐杀的一幕指什么?

2、引导学生自由读第3、4段,思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划找出相关的词句并圈点勾划,以“我从 (等词句)读出了一个 的弟弟(哥哥)的形象。 ”句式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边分析边板书:

3.教师出示补充,品析语言的精妙之处:

a.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去掉:“我忽然想起……恍然大悟……果然……即刻伸手抓断……掷……,踏扁了。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这些红体字,可以吗?说说你的理解?

c.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去掉“,”,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4.根据重点词的把握,再次齐读第四自然段,再次感受“我”的傲然和胜利的心情和弟弟的绝望。

5、师问:文中弟弟反抗了吗?假如你是小兄弟,你会怎么想?(讨论交流)

6、师问:(1)放风筝真的有错吗?可我小时候真的就不喜欢游戏了吗?

(展示《百草园》与《社戏》片断)

(2)可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真的不爱自己的弟弟吗?(在旧的时代什么是“有出息”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鲁迅家境)

(二)弟弟不爱我了吗?(二十年后的风筝)

(没想到,不正确的爱却成了精神的虐杀!)

1、师:然而,二十年后,我悔悟了,想补过,可小兄弟全然不记得了,是真的吗?理由呢?

2、师:无法补过,心中歉意无从排解,只能堆积在心里,怎么不让我沉重和悲哀呢?(学生划出表达沉重心情的句子)沉重的心,像一只断翅的风筝,堕下去,堕下去……

3、穿插音乐,渲染气氛,有感情朗读“我”的心情:

●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刻了“许多”生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过渡:文章中除了“我”的沉重和悲哀,还有其他心情吗?请大家一齐把最后一自然段朗读一下(齐读)

揣摩:“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的含义

(不仅指天气,更指自己心中无法摆脱的悲哀,想补过又无法补,想摆脱又无法摆脱,自己只得悲哀着。老师还补充一点:作者在看到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后开始以为只是自己一个人犯了这个过错,找弟弟去补过,才发现弟弟全然忘却,从某种程度上说弟弟已经认同了我小时候的做法,所以此时作者才明白原来只是自己明白了,其它的人都还没有明白,这才是作者心中深广的悲哀,他才会想到要唤醒人们都具有这种民主意识是多么的困难,才知道自己启蒙主义的路还有多么遥远。所以感到周身都是寒威和冷气,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太深了。)(看似乎写天气,实则借景抒情)

师:这就是鲁迅,二十年过去了,被虐杀者早已忘记,可虐杀者却时时记得,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呢?(讨论)“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

——鲁迅

师:这就是鲁迅,孤独的鲁迅,独一无二的鲁迅,正如张宗纲在《解读鲁迅》讲到:

四、拓展文中透露出的鲁迅孤独的感受:

1.出示:张宗刚《伟大的灵魂探秘——》

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化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比。他以其‘智慧的痛苦’,独步千秋。” (读出孤独即可)

2、师小结:也正是我的严于自责,弟弟的宽宏大量,一段手足亲情揭示了人间至爱——亲情。难怪有人说矛盾冲突中也有亲情在。是啊!

(课件展示:得到正确的爱是一种幸福,能够正确去爱是一种智慧。)

就让我们一起朗读江天《读点鲁迅》,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吧!

3、学生齐读《读点鲁迅》——江天

4、推荐阅读:鲁迅作

风筝教案 篇16

教材简析:

《风筝》一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等等。我认为教材的“点”更在对“精神的虐杀”的觉醒与反思,所以教学时以此为要点,逐步挖掘开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尽量考虑让学生扣紧文本、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感受,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 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3分钟)

1、 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出示听读要求:

1、 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 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 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 生字词教学

2、 概括课文内容: 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20—25分钟)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 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 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 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环节三:感悟主题,体会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3—5分钟)

1、 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 知错就改 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学环节四:说说写写,拓展延伸。(5分钟)

说一说:

在跟家人和同学的相处中,你有没有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他人的经历,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六、课堂小结(1分钟)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七、教学反思

1、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对学情的把握还很有欠缺。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给予学生熟悉文本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听一遍再快速地读一遍,对课文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后面的质疑和释疑环节学生很难做到自主发现、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学”体现得不明显,学生提问往往问不到点子上,释疑更难以把握课文意蕴。

2、整堂课的教学,事实上仍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得少。一是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深,致使很多问题最后变成了老师的讲解;二是老师心太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而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匆匆抛出答案。事实上是理念上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

综上两点,最大的问题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未转变,仍是教师操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上,应尽力的改变自己惯用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的学为基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急,不躁,让学生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学习和领悟。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努力。

再来一篇
上一篇:《再塑生命》习题 下一篇: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