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八年级语文教案内容页

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2022-10-07八年级语文教案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俱:       歇:        颓:      沉鳞 :      竞跃:       与: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朝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介绍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犊”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赏旖旎风光新课标第一网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小试牛刀,绘美丽风景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三 巩固练习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4.本文分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7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6页,当前第1123456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过程: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遂(    )  寝(   )  藻(   )  荇(   )

2.你能正确的读出停顿吗?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猜猜看:

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洲,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悟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学生译读,教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月色入户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句,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三 巩固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页,当前第2123456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

“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拟人手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5. .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27短 文 两 篇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学习难点:

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俱:       歇:        颓:      沉鳞 :      竞跃:       与:               

二、研讨 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了解文体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3、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小试牛刀,绘美丽风景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三 巩固练习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6页,当前第3123456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4.本文分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7短 文 两 篇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遂(    )  寝(   )  藻(   )  荇(   )

2.你能正确的读出停顿吗?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研讨 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月色入户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三 巩固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6页,当前第4123456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

“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拟人手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5. .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27《短文连篇》答案《答谢中书书》(四)3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五)1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出螟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序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2明确:文章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无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 2)(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1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诗中关于对王安石新法评价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苏辙、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苏轼得以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6页,当前第5123456

3)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三(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5.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8.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6页,当前第6123456
再来一篇
上一篇:蜡烛 下一篇: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