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八年级语文教案内容页

《愚公移山》教案(AB案)

2022-10-07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1. 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 

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2.采用“预习——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 

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 

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 

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检查预习。 

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下列预习题,并分别叫学生快速作答。 

1.下列加点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全部正确的~组是()。 

a高万仞冀州惩山北 山北之塞 

b出入之迂曾不能荷担者 魁父  

c.箕畚 孀妻 始龀 智叟  

d.穷匮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叩石垦壤 

2.解释加点的词。 

投诸渤海之尾()且焉置土石() 

① 诸将皆失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曾 能损魁父之丘() 寒暑易节() 

③ 

曾不若孀妻弱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五星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①甚矣,汝之不惠。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齐读。 

四、讨论问题。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 

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 

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 

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 

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3.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  5页,当前第112345

何在? 

理解: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 

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 

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 

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 

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4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 

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 

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五、课文小结。 

六、课外作业。 

1.翻译全文。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1.两山规模、位置 

移之难 

2. 

移山原因塞迂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办法投诸… 

移山行动叩石里壤寒暑一反 

移之艰 

3.移山冲突 

智叟实愚 

愚公 实智 

移之坚 

4移山结局无陇断焉 

(张海蚊)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放事的寓意及背诵第三段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愚公不愚及故 

事的结尾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以点拨为主,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疏通文意着眼于理解难词难句,不必“字 

字落实”,强调整体感知。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 

取当堂背诵第3段。 

教学安排一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彩屏显示:mtv录相《愚公移山》 

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同学们听后,一定被愚公那种不 

畏困难的精神给打动了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彩屏显示课题:愚公移山 

二、检查预习,疏通难词、难句。 

彩屏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例()汝()魁父()荷担() 

箕畚()()孀妻()始龀() 

智叟()穷匮()曾不若() 

亡以应()一靥()陇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年且九十②惩山北之塞③指通豫南 

④投诸渤海之尾⑤始一反焉③汝之不惠 

①而山不加增③一后朔东⑤汉之阴. 

三、听朗读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含词、句)。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疑(通过这一步骤,进一步解决生字难词,基本疏通文意)。 

五、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讨论下列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彩屏显示:1.愚公为什么下定决心‘移山”?  5页,当前第212345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移山”的结果如何? 

六、全班齐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课文写了哪些人? 

明确:有愚公、智史、愚公妻、子孙、京城氏遗男。 

彩屏显示:愚公等人的人物速写画。 

2.哪些人响应愚公的号召,参加了移山的行动? 

明确:愚公、荷担者三夫(三个子孙)、遗男。 

3.移山的工作做起来顺不顺利?遇到哪些困难?请学生从书中找有关语句并作简 

要分析。 

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小结: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越是困难的处境,越能显示人 

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所写的这些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如何,各自 

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4.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一人扮愚公,一人扮愚公妻,一人扮智空,一人读 

叙述做文字,“杂日”由全班齐读。要求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5.从指导朗读人手,理解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妻和智良说的话差不多,能不能用同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明确:不能,因为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 

可以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 

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资则显然是讥笑和 

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 

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 

无能了。 

总之,愚公真是“献疑”,智更是“笑而止之”,一“疑”-“笑”,态度截然不同。“疑” 

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全班齐读2、3段,深入体会愚公妻与智具不同的态度。 

再来看愚公子孙和“遗男”的态度。找出表明他们态度的词、句子。 

“杂然相许”“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跳往助之”这些语句说明他们是 

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跳”写出了孩 

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 

6理解愚公这一艺术形象。 

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切” 

的大山,这是不是真的很笨?智史的一番话是否讲得有道理?请结合课文分析。 

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 

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墓,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这不止是愚公  5页,当前第312345

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的“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 

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 

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可见愚 

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 

在胸的。他在批驳智臾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须真”的修辞方法写 

的,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匾也”做 

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 

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 

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类比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 

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像这样可敬的老 

人,谁还相信他是“笨老头’妮? 

管县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 

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实质上是“鼠目寸光”,他的一番话反映他逃避困难的 

思想,是不足取的。“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7.我们今天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 

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扬这种 

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干 

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彩屏显示: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困难。 

全班齐读第3段,进一步体会愚公的决心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指名朗读第4段。 

8.讨论: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明确: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 

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 

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 

惊天地,泣鬼神。 

七、归纳总结寓意。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 

往往会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共同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彩屏显示:寓意——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八、齐读全文,要求把握好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进一步体会故事的寓意。 

九、课外作业。 

1.背诵比赛。比一比背诵课文第3段哪一个组背得最快。 

2.补充练习。 

措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写出本字。 

(1)河曲智叟亡在应。__通__(2)一厝朔东,一雍南。__通__.  5页,当前第412345

(3)甚矣,汝之不惠。__通__(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通___ 

板书设计; 

愚 公 移  山 

1.两山规模、位置——移之难 

2. 

移山原因塞过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办法投诸…… 

移山行动叩石垦壤寒暑一反 

移之艰 

3.移山冲突 

智叟实愚 

愚公安智 

移之坚 

4移山结局无陇断焉

5页,当前第512345
再来一篇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三峡学案及答案 下一篇:《我的第一本书》课堂教学实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