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诗歌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美。
2.通过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论世法:如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诗的意境及诗中蕴涵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在对比鉴赏中领会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
这是1925年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所作的《七子之歌》的首篇,曾经由一位7岁的女孩在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演唱,它所饱含的悲愤、孤苦、企盼之情,是那样感人肺腑,撼人心魄。闻一多诗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于此可见一斑。今天我们要共同赏析的是闻一多为他因病早逝的女儿所写的一首葬歌,从四节诗行中我们一同感受作者深沉、凝重而又复杂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是现代新格律诗体的倡导者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者。他主张新诗应该讲三美原则:“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他的诗篇有的充满讽刺、批判色彩,有的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五四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制造了镇压进步学生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满怀悲愤,撰文揭露真相,控诉黑暗,呼唤民主,亲自为死难烈士出殡。他同广大进步学生一起,组织了众多的争自由、反独裁、反内战的活动。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怒火中烧,悲愤难忍,在7月15日云南各界追悼李公朴的大会上,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当天下午,闻一多在《民主周刊》社举行记者招待会后回家的路上,惨遭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三、教师范读,关注字词、诗歌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问题。
四、研读赏析。
1.诗歌的副标题指出这是一首葬歌,诗文中哪些字词或语句给予了相关提示?
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2.明知爱女逝去,却说她是哭累而睡,这其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情感?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深深的悲痛埋进诗里去了。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时是永世长眠,却偏偏假想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由于找到了诗的构思的突破,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来。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血脉,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题意显得十分清楚,这是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词,同时也浸透着诗人的爱抚之情。
3.正是出于对逝者的安慰与爱抚,身为父亲的作者在诗文中营造了一种异常宁静的氛围,在诗文当中有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安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营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在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了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了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4.品读第三节诗。和谐幽静的氛围,充满自然的天籁,这是作者所希望的女儿安息之所。在作者眼中尘世的骚动与喧哗远不如死亡的宁静与和谐,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提示:注意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因为那年头,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既然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也乐得清静,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这虽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宽慰,但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无瑕。
5.全诗以虚写实,以睡眠表现死亡,全文只有最后两句才给予直接的描写。在复杂的情感,深沉凝重的爱女之情中,作者的情感如奔涌欲出的火山,平静之中蓄积巨大的内涵。你能体会诗歌主副标题之间暗含的关系吗?
主标题“也许”是虚写。诗歌开篇反复吟唱,句子整齐中有错落,又不妨碍诗情的表达和语意的流畅,其中除了第二节的语气显得比较坚决之外,其他三节几乎都用一种温柔的轻轻的语气写成,就如平时催眠曲一般,让爱女悄悄地睡去。
副标题“葬歌”是实写。诗歌中暗含的语句和第四节相关内容都给予呼应。
五、拓展延伸。
闻一多对诗歌形式提出了“三美”主张: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的诗歌中往往体现了这一主张。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押韵、节奏等,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1)从押韵上看:全诗一韵。韵脚为:累、睡、飞、眉、睡、水、美、睡、飞。
(2)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从首节和末节来看:回环复沓,节奏相同,韵脚一致。
2.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1)从字数上看:《也许》共四节,每节两句,每句都是9个字。
(2)从排列上看:全诗排列整齐划一,单行排列停顿有序。
所以,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是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共6页,当前第2页123456
3.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1)全诗中选用了“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词语,表现自然景物;通过鹰唳、蛙鸣、蝙蝠飞翔、蚯蚓翻土给读者听觉视觉上的动态想象。
(2)诗歌的画面不是静止的,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特定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如“拨”“刷”等。
(3)全诗共四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六、体验反思。
阅读下面的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氏的《死水》象征了他那个时代的中国。死水里也有所谓美,便是人家乱扔的破铜烂铁,破铜上能锈出翡翠,铁罐上能锈出桃花,臭水酵成一池绿茵茵的酒,泡沫便成了珍珠,还有青蛙唱歌,好像替这池臭水谱赞美曲。生在那时代的旧式文人诗人,并不知置身这种环境之可悲可厌,反而陶陶然满足,自得其乐。只有像闻一多那类诗人,看出这池臭水是绝望的,带着无比憎恶与愤怒的心情,写出这首好歌、奇歌。
板书设计:
也 许
闻一多
音乐美:押韵、节奏、回环复沓
建筑美:字数上、句式上
绘画美:动态画面、静态画面、多重画面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他一生的风格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徐志摩遇难后,他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
2.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课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他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3.徐志摩的诗歌作品:播放歌曲《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片段,出示《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再让学生说说读过的志摩的诗。
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
情境营造: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共6页,当前第3页123456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请自由朗读本诗。读后,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次研读,鉴赏诗歌。
1.朗读指导: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注音:荇(x?靚g) 斓(l?醤) 畔(p?鄋) 溯(s?「荩╣ o)
语气: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回环复沓。
押韵: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内容研讨——读懂诗人。
新诗的内容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诸如语言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变化、结构的安排等,现在,请大家任选一个学习主题,认真研读课文。研读过程中,在笔记本上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读后,学生交流。
可以将问题细化为:(1)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首尾分别用了“轻轻”和“悄悄”,“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了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写出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更显出对康桥的一往情深。
两个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拟人手法:夏虫也为我沉默。
(2)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为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夏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诗人的心声,为他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在有情人的笔下,虫声会报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花鸟会哭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共6页,当前第4页123456
(3)在古典诗歌中,彩云、金柳、青荇、天上虹等意象具有怎样的文化传统?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是形容美丽而倔强的晴雯的;“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是描写纯洁善良的迎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柔顺飘拂的荇菜用来比喻窈窕贤淑的女子。《再别康桥》在传情达意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那些色彩缤纷,静谧柔美的意象来表达浓郁的女性情思,这或许是与诗人对母校康桥情人般的痴恋,慈母般的挚爱的情感有关,或许也与他置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关。
(4)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
开头“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伦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象,“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
3.移情入境,读出自己。
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阅读诗歌时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这首《再别康桥》里,你读到的是怎样的自己?请说说本诗最打动你的地方。
举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夕阳里再见金柳的羞涩和喜悦;理想破灭的伤感等等。
四、对比赏析与结构重组。
1.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感伤,也充满了依恋,更让许多东西变得美好。离别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回顾我们学过的经典诗词,你记忆中最难忘的离别诗篇是什么?《再别康桥》跟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
学生背诵离别诗名句: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这首诗里,(1)告别对象由人间转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诗人为别离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3)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见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2.这首诗中,引用最多的诗句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学过的唐诗中,有没有见过“挥手”?请把有“挥手”的唐诗背诵出来。共6页,当前第5页123456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现在请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示例: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似火。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板书设计:
(说明:板书设计力求简洁而含蓄。“爱”和“美”既是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也是《再别康桥》一诗给人的最主要印象,徐志摩对康桥的爱体现在再聚康桥之时的喜悦与再别时的依恋,而本诗的意象、语言均给人极美的享受。而萦绕在诗人心头和诗句行间的是挥不去的离愁和别不了的旧梦。)
资料卡片:
1.关于徐志摩。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2.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其他名诗。
偶 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共6页,当前第6页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