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精选14篇)
《光的折射》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重 点:理解并掌握规律,知道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
难 点: 折射现象的解释,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教具演示: 烧杯,筷子,水,硬币,挂图
引入新课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向上弯折)
2.在一个碗中放一枚硬币,让两个学生斜看碗中的硬币,上下移动视线到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此时视线不能动),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币。(可以看到,好象碗底变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后就可解释了。
教学过程
(一) 什么叫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
(二) 探究规律 (通过画光路图解释)
1.观察光路图(挂图)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路,在水中光沿直线传播,在空气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这就是过程,让学生把光路画下来。引导学生和反射光路比较,得出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及位置关系。
2.光斜射入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才发生折射 。问: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一定发生折射现象吧?让光垂直入水和空气界面时,不发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时,才发生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①让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和减小。(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②让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和减小。(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
③归纳:当光在空气与其他介质发生折射时,不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总是大角。
4.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三) 应用和光折射现象的解释
(1)渔民叉鱼时,总是在看到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
(2)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为什么?
(3)在一个杯子中放一枚硬币,眼睛原来看不到硬币,倒水后却能看到硬币为什么?
(四) 画折射光线的
(1)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再射出来。
(2) 给出入射光线画折射光线,给出折射光线画入射光线。
(五) 课堂练习(见小黑板)
课堂小结:
1. 知道什么是光折射现象及规律
2.能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并能根据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3. 知道折射时,光路可逆。
作 业 : 课本 p59 1. 2. 3题
《光的折射》 篇2
教科版八年级第四章第四节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下一章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二、学生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一些光的折射现象,说出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说出光的折射规律,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动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培养对自然现象热爱、亲近的情感。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五 、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 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 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六、教法、学法
1. 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 学法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学生实验2: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师:上述实验中,学生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
板书:四、光的折射
二、新课教学
1.折射现象。
演示实验l:将激光笔投放到白屏上观看,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光沿直线传播。
师:请同学们猜猜,如果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是否还沿直线传播?
生甲:不会沿直线传播了。
生乙:可能还沿直线传播。
演示实验2:将激光笔发出的光从不同角度斜射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径迹。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师:甲同学猜对了,其他同学加油。请同学们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传播光路画在纸上,并画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过入射点的法线,你发现了什么?
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师:对,你描述得很好。请同学们看,图2.4-l光线ao为人射光线,光线作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用i表示,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用r表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现在同学们明白了水中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水中硬币升高了的原因吗?
生:都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造成的。
同学门一定性想亲自感受一下光的折射,那么我们就进行下一环节:我探究
【学生实验3】:光斑实验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烧杯中。通过光斑来确定光路
学生猜想;光斑是向左移还是右移,
学生用实验验证,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2、折射规律
[我观察]让学生想想: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行进?是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当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如何变化?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继续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① 光线斜射入水中;
② 让入射角先发生变化;
③ 光线垂直射水中。(上述实验时多做几次,同时用课件显示实验的问题和内容)
[我来谈]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①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强调:斜射、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②(光线从空气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③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④ 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
直观明确地把抽象的折射知识具体展示,培养学生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
〖想想议议〗:课本p46想想议议。 [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课件展示实验三】:光路的可逆性
光线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让学生动笔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
〖现象一〗:[学生实验]叉鱼实验
〔问〕:为什么不容易叉到鱼呢?[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二〗: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三〗:原来碗底的硬币看不见,倒入水后却能看到硬币?[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四〗:池水变浅了;小熊的困惑
〔问〕:我们看到河水的深度跟河水的实际深度那个大?[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师: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可千万不要冒失下去。因为它实际深度将没过胸部,可能.会使你惊慌失措而发生危险。
画出从池底某点a发出的两条光线①和②射人空气中的眼睛受骗,池水变浅折射光路图2.4-2。
思考: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体位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学习方法。
两条折射光线不能相交,但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折射光线好像是从交点a,射出来
〔讲述故事〕:在清澈见底的池塘,常有小孩下水戏耍而溺死,有的老人说,这是水中有鬼迷惑小孩。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小孩溺水可能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热爱科学的唯物主义教育
4、折射赏析
[演示实验]:把一块厚玻璃放在钢笔的前面,笔杆看起来好像"错位"了,这种现象是什么引起的。
生:也是光的折射引起的。
[介绍海市蜃楼]课件展示
你知道海市蜃楼是怎么形成的吗?
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多发生在夏天海面上,因为空气热胀冷缩,上下层空气分布不均匀,使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折射,远处景物的光进入我们人的眼睛,逆着光线望去,就感到看见了远处的物体。
在夏季公路上,也时常出现蜃景。课后请同学们查资料,
3.课堂练习 (见课件)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知道了日常生活现象中哪些是由于折射现象引起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下面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古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句,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了____而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2.4-3中______位置(填"甲"或"乙)。
3.潜水员在水中看到岸边树上站着一只鸟,他看到的是鸟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像的位置比鸟实际位置要偏_______。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
4.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水中尺子的刻度变化,正确的是( )
a. 刻度变稀了 b.刻度变密了 c. 刻度无变化 d.无法判断
5.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 海市蜃楼 b.池水看起来变浅 c.水中的倒影 d.小孔成像
五、板书设计
四 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应用
《光的折射》 篇3
课题
第六章 第一节
执教
教学
目标
1. 知道什么是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和折射角
2. 知道光从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 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 能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重点
理解并掌握规律,知道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
难点
折射现象的解释,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教具
演示
烧杯,筷子,水,全反射实验器,光具盘、玻璃砖,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向上弯折)
2.在一个碗中放一枚硬币,让两个学生斜看碗中的硬币,上下移动视线到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此时视线不能动),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币。(可以看到,好象碗底变浅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后就可解释了。
二教学过程 设计
1. 观察折射光路
【演示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路,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这就是过程,让学生把光路画下来。引导学生和反射光路比较,得出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及位置关系。
2. 斜射入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才发生折射
问: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一定发生折射现象吧?
【演示2】让光垂直入水和空气界面时,不发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时,才发生折射。
3. 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演示3】让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
【演示4】让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归纳:当光在空气与其他介质发生折射时,不论时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总是大角。
4. 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5. 光的射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 设计
(1) 渔民叉鱼时,总向看天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画图6-4解释。
(2) 参书p83图6-4,6-5,解释为什么。
(3) 我们看到天上的星星的位置是它实际的位置吗?
6. 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1)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再射出来。
(2) 光由空气斜射入三棱镜再射出来。(光会向玻璃较厚的一方偏折)。
课堂小结:
1. 知道什么是折射现象,并能叙述折射规律,特别要注意斜射入的条件,不要记住在空气中角大的意义,叙述时要注意因果关系。
2. 能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并能根据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3. 知道折射时,光路可逆。
三.思考与作业
本节《课课通》
四板书
第一节
一.
1.什么叫: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2.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
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光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是大角
二.现象的解释。
五说明
《光的折射》 篇4
教学目的:
1. 知道什么是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和折射角
2. 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 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 能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1. 规律;
2. 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用具:
光具盘、平行光源(调压器不能放得太矮便于掌握)、玻璃水槽、水彩笔、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碗筷(每人1个)、水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好不好?请大家将准备好的碗放在桌面上,看着碗底,将水倒入碗中,碗的深度有什么变化?再将你桌上的筷子象我这样斜插入盛水的碗中,注意从侧面观察筷子在水面处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学生实验
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变浅了,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变弯了。
“这是为什么呢?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这一节课 ——。”
板书课题。
二. 新授
1. 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个实验。”
演示实验一:光在空气中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演示实验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再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怎样?”
学生回答。
“对,会发生变化”
“象这些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学生看多媒体识记概念,教师板书:[1.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
2. 规律
“下面我们把刚才的折射现象画在黑板上。
我用一条直线表示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面是空气,下面是玻璃。”
① 把刚才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
回顾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入射光线
i 入射角
空气
玻璃
r 折射角
折射光线
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这一条从分界面射入玻璃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用r表示。”
利用多媒体强调: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这个折射光路图中的折射角为多少度?请大家不要错误的认为是90度,因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看图中的折射角现在正逐渐减小,最后减小到了0度。”
② 演示实验三: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在光具盘上找出分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老师指出,学生确认。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来观察实验一,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a.学生观察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
b.改变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的入射角的大小,再观察折射角的变化和变化后的大小。
c.垂直入射时,观察光线方向是否改变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a.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是在法线的同侧还是分居在它的两侧?
b.折射光线是偏向还是偏离法线?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c.入射角增大后,折射角是否随着增大?入射角减小后呢?
d.当入射角改变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是否改变?折射光线向哪边偏折?
e.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
③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回答。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也回答得非常正确。请一位同学把我们刚才回答的问题综合一下,完成黑板上的填空。”
小黑板:
[2.规律:
光从空气斜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_______光线与______光线、_______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______;折射角_____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_______;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___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
教师揭示:“请一位同学大声的把这段话读一遍,这就是规律。”
学生识记:“请同学们再把规律读一遍”
④ 学生猜想:(多媒体演示猜想的三种可能)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个光路图是否正确?现在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请大家猜想一下:
如果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现在的折射光线将怎样射出?”
⑤ 演示实验五:光从玻璃射入空气中。
“为了证实大家的猜想,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请一位同学用笔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分别做上一个标记。
现在我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请同学观察现在折射光线的位置。”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猜对了吗?请大家通过屏幕上的两个光路图对比,说明折射光路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
板书:[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
⑥ 小结光从玻璃或水中射入空气的情况: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我觉得刚才我们所学习的规律有点美中不足,它只总结了光空气射入水、玻璃等其它介质中的情况,没有介绍光从水中、玻璃等其它介质射入空气的情况。下面我们结合实验现象把它补充完整,光从水、玻璃等其它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学生自已小结,教师板书光路图。
学生回答。
⑦ 学生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规律完成下列光路图。”
完成下列光路图:
空气 空气
玻璃 玻璃
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首先通过入射点作一条垂直于界面的虚线即法线,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的方向应偏向法线。”
“同样首先通过入射点作一条垂直于界面的虚线即法线,因为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的方向应偏离法线。”
3. 规律的应用
① 回到引入新课的实验现象。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前我们做的那个小实验吗?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碗变浅和筷子变弯的原因。”
多媒体演示:碗变浅的原因。
“从碗底S点射向空气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眼晴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好像是从S1射来的,眼睛看到的是S点的虚像S1,S1在S的上方,所以看起来碗底升高,碗变浅了。”
“你明白了吗?请你解释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请学生回答。
“哪么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又是怎样一回事呢?”
学生看演示并讨论。
学生回答:筷子变弯的原因。
② 学生看书:看眼睛受骗这一框。
“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受骗这一框自已看一下。”
板书:[3.眼睛受骗]
“眼睛受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刚才我们所解释的两个例子是否属于眼睛受骗现象?”
学生回答。
学生练习: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如何看见桶底物体。
“学习了眼睛受骗,我来考考你。我有一样东西放在了这个桶里,你们看得见吗?谁能用我们这一节课所学知识来让大家都能看清我桶里的东西。不能移动我的桶和这个摄像头。”
三.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一起来回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我们首先认识了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就叫。”
“然后我们通过实验小结出了规律。光从……”
“我们认识的现象都要遵守规律。”
四.作业
见油印资料。
订正作业 。
五.结束
“同学们,其实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如:由于大气层是不均匀的,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太阳发出的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发生了折射,所以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看去,就看见了太阳升高了的虚像,好象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又例如:夏天海面附近的温度比高空低,空气由于热胀冷缩,上层的空气就比海面附近的空气稀疏,远处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在射向空气的过程中发生折射,逐渐向地面弯曲,进入观察者眼中,逆着光线方望去,就觉得海面上空的物体射来的一样。这就是美丽的海市蜃楼现象。希望各位同学努力学习,改造自然,将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光的折射》 篇5
【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光的折射现象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3.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4.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
5.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呈现形式】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是填空题和简答题的最好物理模型。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在作图题中经常出现,特别是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路图,同时,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仍是这部分考试的重点。
【知识结构】
一、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插入水中的筷子“弯折”,河水变“浅”,游泳者看岸边的灯“变高”等。
二、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4.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应用
1.凸透镜:(1)凸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3)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2.光学仪器:(1)照相机;(2)幻灯机;(3)放大镜。
3.凹透镜:(1)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凹透镜的主轴、焦点、焦距;(3)近视眼的矫正。
【方法提示】
1.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异同点:(1)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2) 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3)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4)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5)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例题1】一束光线在水与空气的界面发生了折射,四位同学画出了四幅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
【解析】
应将每幅光路图与光的折射规律进行逐条对照,符合折射规律即为正确。必须注意以法线为基准确定好入射角和折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故a不正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应分居法线两侧,故b不正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应大于入射角,故c不正确,答案:d
2.三条特殊光线
(1)与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通过焦点。
(2)通过光心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3)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为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
【例题2】完成如图2所示的光路图。
【解析】
在完成光路图的练习或考试中。重点要看是什么光学元件,然后再看缺少什么光线。a、b两图凸透镜,缺少折射光线;c、d两图是凹透镜,缺少入射光线。a图中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b图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的焦点上;c图中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且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上,所以入射光线是平行于主光轴射入的;d图中折射光线是平行射出的,可知入射光线是会聚射入凹透镜的,且入射光线的延长线交于主光轴的焦点上。
本题作图如图3所示,解答该题时要牢记三条特殊光线的性质,是作图的关键。
3.如何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
(1)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实验时可由大于2倍焦距之外开始,逐渐向凸透镜靠拢,逐一完成各项实验步骤。
【例题3】有a、b、c三只凸透镜,将这三块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做成像实验,当保持各透镜到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时,得到的实验记录如表:
由此可知a、b、c三只凸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 〕
a.fa>fb>fc b. fc >fa>fb,
c. fa<fb<fc d. fb>fc>fa
【解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采用两种方法求解:一种是几何作图法方法,比较形象直观地求解;另一种采用数字推理的方法求解。
根据a、b、c成像情况,以及已知三种情况下物距相同这个条件,用作图法确定出三种情况下,一倍焦距及两倍焦距的位置,可直观判断出:fc >fa>fb
【例题4】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然后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两侧,如果它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则可能有几种原因?
【解析】在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不会成实像;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在1倍焦距处时,成像在无穷远处;当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在1倍焦距外,但接近1倍焦距时,虽然成像,但像的位置离凸透镜很远,光具座的长度可能达不到,另外,因为光具座为一直线状,且光屏不可能太大,所以若光屏、凸透镜、烛焰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将会或上或下离开光屏的位置,综上所述,主要原因有三个:(1)由于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凸透镜不能成实像。(2)凸透镜成实像,但由于物距太小,光屏调不到烛焰的像所在的位置。(3)凸透镜成实像,但光屏、凸透镜、烛焰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4.凸透镜成像规律
(1)列表法
(2)图像法
物距u和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位置 应用举例
正立或倒立 缩小或放大 实像或虚像 同侧或异侧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f<u<2f 实像 异侧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例题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实验中,当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20cm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该透镜的焦距是20cm
b.该透镜可作放大镜
c.当蜡烛距透镜的距离是40cm时,光屏上可得到缩小的像
d.当蜡烛距透镜的距离是10cm时,在光屏上得不到像
【解析】本题是考查灵活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凸透镜成像中,若要分析物体经过透镜后的成像性质,必须知道凸透镜的焦距和物距,按凸透镜成像规律“抓两点,观两变”,本题的关键是算出焦距f的大小及物体在镜前不同位置与焦点的相对位置,再判断像的性质,根据题意,当u=20cm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可以知道此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则f<u<2f,即f<20<2f,所以10cm<f<20cm,当物距u´=40cm时,由于10cm<f<20cm,物的位置u´>2f,在光屏上可以得到缩小的像,当物距u"=10cm时,物体的位置u"<f,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但通过凸透镜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这种成像规律的应用就是放大镜。答案应选a。
【对应训练】
1.一束光从空气中斜着射入某种透明物质,已知入射光线跟界面成37o,且它的折射光线跟反射光线垂直,则它的反射角为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_.
2.当你漫步在池塘边,常会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来游去的鱼.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虚像;看到的“白云”是光的 形成的虚像(选填“折射”或“反射”)
3. 请你对下列光学仪器归类:a近视眼镜;b老花眼镜 c防盗门上的“猫眼”;d照相机镜头。(1)类: (2)类 。
4. 照相机照相时,如果被照的景物由远变近,应将镜头往 ,使胶片离镜片 些。完成这一动作是调节照相机上的 。
5.放大镜的原理是: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焦距时,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
个 像。
6.投影仪是利用 透镜来成像的,它上面的平面镜的作用是 ,使
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7.焦距为10cm 的凸透镜,当物体放置在主光轴上距透镜16cm 处时,光屏上可以得
到一个清晰像的特点是
a.正立、放大的像 b.倒立、放大的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倒立缩小的像
8.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厚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则她在光屏上得
到的像与未遮住前相比
a.所成的像只是上部一半 b.所成像只是下部一半
c.所成像没有发生变化 d.像的大小、正倒、位置无没化,但像更暗些
9.当物体在凸透镜中成实像时,像的大小会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那么物体在凸透镜中成虚像时,像的大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去探究。
10.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用了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地记录在以下两个表中。
透镜的焦距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像到透镜的距离 像的正倒 透镜的焦距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像到透镜的距离 像的正倒
14 20 47 倒立 16 20 80 倒立
14 30 26 倒立 16 30 34 倒立
14 40 22 倒立 16 40 27 倒立
14 60 18 倒立 16 60 22 倒立
11.(1)手持凸透镜站在离窗户2米远,通过透镜观察窗外。你看到了什么?
(2)使凸透镜离你眼睛远一些,再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3)现在把凸透镜旋转到窗户和一页纸之间,使其离纸近一些。看着纸,慢慢地向窗户方向移动透镜。这时,你看到了什么?当你移动凸透镜时发生了什么现象?
12.小明想替爷爷买一副老花镜,约了几位同学到眼镜店去选购。他看中一副样式新颖的眼镜,但不知道是老花镜还是近视眼镜,请你为小明提出一个既不伤害眼镜镜片,又能最简便最快的正确判断的方法,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53度 37度 2. 折射 反射 3. 凸透镜:b d 凹透镜:a c 4. 前伸 远 调焦环 5.小于 正立、放大的虚像6.凸,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7..b 8.d 9.提示:u<f,物距越大,像越大;实验时,改变物距,虚像可以用眼睛观察其大小变化并得到结论10.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同时,焦距越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11.略 12.可将眼镜稍靠近物体(如报纸上的字),看物体的像如果是正立的、放大的,则该镜为老花镜,因老花镜是凸透镜,当物体(或字)放在它的焦距以内时会出现正立放大的虚像。而凹透镜对物体只能形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光的折射》 篇6
物 理 教 案课题名称§2-4光的折射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分析光的折射是在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学生实验得出在不均匀介质中光是折射的基础上学习的。并经过学生的再次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光的折射规律。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海市蜃楼比较了解,但对它的产生是陌生的。本节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学习,降低了研究的难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在不同的介质会发生折射。知道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热情。重点难点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会发生折射策略方法小循环多反馈,课前准备课前预习预习本节课,并在课后观察家里的金鱼,窗外的风景等情况,找出所存在的疑问教学媒体投影设备,玻璃砖,激光手电,小烧杯,水,纸板等。课后记教学程序教 学 内 容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展示课题光源分类引导实验光的直线传播一节我们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顾回答早晨的太阳并未出升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是否也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学生思考你看到家中鱼缸里的鱼是怎样的? 思考回答教师引导:要想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来学习§2-4光的折射同学们,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不同介质中会是怎样的呢?譬如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学生猜想可能的情况:仍然沿直线传播可能是弯曲的 教师引导:那么光究竟是怎样传播的?你们的猜想对不对?我们如何证明它?现在我们有这么多的器材该如何作出选择?学生讨论并动手试做。试着找出光从空气传到水中的传播路径。老师适当引导哪些同学能够演示你的做法?学生到黑板前演示自己找到的做法。提问引入提出问题导入引入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引导思考回答讨论回答讨论讨论猜想思考思考动手讨论演示教学程序教 学 内 容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实验学生实验验证展示实验结果。总结结论1、 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桌子上,把玻璃砖平放,用激光手电照射,会发现光在白纸上的传播路径是弯折的。2、 在水中加入几滴牛奶并倒满半烧杯,用激光手电照射。刚才的同学的做法都非常好,选择你认为更合适的作法,小组边讨论边实验。实验完毕找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实验结论1、 当按照上述第一种实验方法做时,向玻璃砖斜着照射时发现玻璃砖中的光束和空气中的光束不在一条直线上。2、 第二种做法的实验结果同上 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的发现?学生可能说出自己不同的实验结论。当将激光手电垂直照射到水或玻璃砖中时结果发现光的传播路线并未改变。教师给予这部分学生肯定。总结实验结论: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当光垂直射向这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教师继续引导:若象光的反射一样为了研究方便引入法线,会有什么发现呢引导肯定学生继续引导提示引导总结引导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做法学生讨论分组实验回答实验结果总结结论教学程序教 学 内 容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得出折射规律举例子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学生描出光线的传播路径并且作出法线,结果发现光的折射光线 向法线偏折生活中有那些事例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水中的筷子看起来象折断了。透过玻璃看到外面的景物变形了。用放大镜看书海市蜃楼现象近视眼的人用眼镜矫正视力我们的眼睛。学生总结学生练习将目标检测完成课后练习1,2。引导引导引导布置作业总结回答讨论回答讨论回答回答练习板书设计 §2-1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的折射》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2、理解折射率(指绝对折射率)的定义,以及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
3、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1、知道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2、能解释自然界中出现的现象,如:海市蜃楼、水中观像等.
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中大量的折射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并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教学建议
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概念是重点内容.其中对折射率的理解是难点.教学中要注意这样几点、
①折射定律在初中是作为实验的结论提出来的,定律的第二条没有讲正弦比,只是通过实验讲了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在高中教学中应该介绍折射定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上的发现是要经过曲折过程的,培养学生不断树立勇于探索规律的思想、
②折射率是掌握折射定律的关键,要让学生理解中体会这样几个层次;当光由真空射入玻璃时,入射角、折射角以及它们的正弦值是可以改变的,但正弦值之比都是个常数;对于不同介质具有不同的常数;媒质的折射率与入射角、折射角无关,而是跟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v有关.
③讲完折射定律应做学生实验,测玻璃的折射率.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 ,是测量式,而折射率反映的是介质的性质、
对于折射定律的应用,要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折射现象,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逐渐让学生认识到规律对现象的分析方法.
实验建议
1、现象的演示,可用激光光学演示仪,它的优点是可以不在暗室中进行实验.本实验利用半圆形玻璃砖的平面和光盘上“90°”刻度线重合,圆心和光盘圆心重合,使入射光射向圆心让入射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折射光从柱面射出,因沿半径方向而不再折射.这样改变入射角,可以从光盘读出几组不同的i、r值,计算正弦比值、加深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2、在讲光的全反射现象时,可以增加一个演示实验,以使学生对全反射现象留下深刻的印象.“用一个直径2cm以上的表面粗糙的金属球悬挂起来,表面用蜡烛燃烧冒出烟将其熏黑.使其浸入水中从量林侧面观察是一个亮亮的银球.提出水后是一个黑球.”学生看后很惊奇,然后引导学生用全反射产生的条件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效果较好.
3、测玻璃的折射率的学生实验,作图时要求精确,本实验要让学生知道:
(1)处理数据的方法不仅可以直接测量入射角i和折射角r,还可以通过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上量取等长线段,然后向法线做垂线的方法,如图用刻度尺测量出AD和Bp的长度,
这种方法中,AO=pO且注意AO和pO尽量取得长一些,例如要大于10cm,一般可得到三位有效数字,取不同的入射角得到的n值很接近.
(2)本实验也可以不用平行板玻璃砖、实验的关键在于用插针法确定射出玻璃砖的出射光线,然后通过连接入射点和出射点找到折射光线.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将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现象,我们在初中也已经初步了解,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现在我们讨论.
(二)教学过程
光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1、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
(3) . 为折射率它是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对于同一介质无论 、 变化, 是不变的.对于不同介质 的值是不同的.介质的折射率n与光的其中传播速度有关, .由此可知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光速大小是不同的.必须指出光线入射的介质为真空;另一种介质可是任意的,如此定义的折射率为介质对真空的折射率又叫绝对折射率.如果光线在任意“两种介质中传播,折射率大的介质对折射率小的介质叫光密介质,反之叫光疏介质.它们是相对的.
理解和掌握折射率的物理意义是掌握折射定律的关键.
一束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其能量分配成反射和折射两部分,随着入射角的不同,其能量分配的比例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一束光在两个介质的界面上会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其中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的规律与折射率有关.
对于折射率应从下面几个层次来理解:
A、在现象中,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两角的正弦值之比是个常数.
B、对于不同的介质,此常数的值是不同的.如光从真空进入水中,这个常数为4/3,光从真空进入玻璃中,该常数为3/2.显然,这个常数能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我们把它定义为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为折射率,用字母n表示.
C、介质的折射率是由介质本身性质决定的.它取决于光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D、由于不同频率的色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红光的传播速度最大,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春播速度最小,折射率最大.
只有掌握了折射率的内涵,才能理解现象,不仅能掌握折射定律,而且为研究全反射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活动
1. 测定各种透光物质的折射率
2. 研究同种物质对于不同颜色率
3. 利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光的折射》 篇8
教案之一
(南京四十六中学周永昌)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三)教具
碗、适量的水、筷子一根、全反射演示器(或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本节课文“?”中的现象,引出课题请同学们观察几个现象。
1.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观察确定的深浅。给碗加入适量的水,再让学生观察碗的深浅,有什么变化。
2.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筷子有什么变化。
教师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碗加水后好像变浅了。筷子放入水中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教师再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习后,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些现象了。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1.通过演示,讲解什么是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演示时,在入射点处垂直水面插入一细木棒作法线。学生看到光在水面处改变方向继续在水中传播。教师讲述什么是现象。在黑板上画出折射光路图。接着讲述什么是折射光线、折射角。同时强调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2.通过演示,研究情况
①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课本上图6-2的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及垂直入射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改变入射角再做一次。
演示完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教师先画出入射光线,然后让学生画出不同入射角的折射光线(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零,即方向不改变。(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补充讲述,如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水晶等一些透明介质中时,情况和上述相同。
②再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和垂直射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先让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再给出结论,并板书。
比较①、②的情况。教师指出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图6-1中用反向箭头标出光路。
师生共同小结规律。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本节课文方框中一段。
3.举例应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分析课本图6-4所示的现象。画出光路图,教师解释池底变浅的原因。强调:人看到池底是因为池底射出的光经过折射后进入人眼。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射来的。所以池底好像抬高了,也就是变浅了。需要指出:人们看到池底的A′点是A点的虚像。
回顾本课开始同学们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碗底加水后变浅。其道理和上述一样。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实例。完成课文中的练习
1.本课主要内容是现象、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及应用它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2.让学生课内完成课文后的练习。请学生自己回答、订正。
3.回顾本课开始学生观察的第二个现象。组织学生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小结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
四、作业
1.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海市蜃楼”。
2.节后练习第1、2、3题。第3题要先做实验后回答。
五、说明
1.本节教师演示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释的麻烦。筷子要斜插入水中,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
2.本节演示器材较多,重点是观察折射时的光路。为保证观察效果,最好在实验室上课,并且要遮光。
3.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做每个演示实验前要提醒学生观察什么。实验完,教师不急于讲解,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然后教师再补充、小结。当然应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要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
4.运用折射规律解释现象,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示范引导,边画光路图边分析解释。应强调:人眼看到物体是该物体射出的光进入人眼,而且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进入人眼的。
《光的折射》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2、理解折射率(指绝对折射率)的定义,以及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
3、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1、知道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2、能解释自然界中出现的现象,如:海市蜃楼、水中观像等.
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中大量的折射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并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教学建议
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概念是重点内容.其中对折射率的理解是难点.教学中要注意这样几点、
①折射定律在初中是作为实验的结论提出来的,定律的第二条没有讲正弦比,只是通过实验讲了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在高中教学中应该介绍折射定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上的发现是要经过曲折过程的,培养学生不断树立勇于探索规律的思想、
②折射率是掌握折射定律的关键,要让学生理解中体会这样几个层次;当光由真空射入玻璃时,入射角、折射角以及它们的正弦值是可以改变的,但正弦值之比都是个常数;对于不同介质具有不同的常数;媒质的折射率与入射角、折射角无关,而是跟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v有关.
③讲完折射定律应做学生实验,测玻璃的折射率.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 ,是测量式,而折射率反映的是介质的性质、
对于折射定律的应用,要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折射现象,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逐渐让学生认识到规律对现象的分析方法.
实验建议
1、现象的演示,可用激光光学演示仪,它的优点是可以不在暗室中进行实验.本实验利用半圆形玻璃砖的平面和光盘上“90°”刻度线重合,圆心和光盘圆心重合,使入射光射向圆心让入射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折射光从柱面射出,因沿半径方向而不再折射.这样改变入射角,可以从光盘读出几组不同的i、r值,计算正弦比值、加深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2、在讲光的全反射现象时,可以增加一个演示实验,以使学生对全反射现象留下深刻的印象.“用一个直径2cm以上的表面粗糙的金属球悬挂起来,表面用蜡烛燃烧冒出烟将其熏黑.使其浸入水中从量林侧面观察是一个亮亮的银球.提出水后是一个黑球.”学生看后很惊奇,然后引导学生用全反射产生的条件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效果较好.
3、测玻璃的折射率的学生实验,作图时要求精确,本实验要让学生知道:
(1)处理数据的方法不仅可以直接测量入射角i和折射角r,还可以通过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上量取等长线段,然后向法线做垂线的方法,如图用刻度尺测量出AD和Bp的长度,
这种方法中,AO=pO且注意AO和pO尽量取得长一些,例如要大于10cm,一般可得到三位有效数字,取不同的入射角得到的n值很接近.
(2)本实验也可以不用平行板玻璃砖、实验的关键在于用插针法确定射出玻璃砖的出射光线,然后通过连接入射点和出射点找到折射光线.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将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现象,我们在初中也已经初步了解,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现在我们讨论.
(二)教学过程
光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1、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
(3) . 为折射率它是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对于同一介质无论 、 变化, 是不变的.对于不同介质 的值是不同的.介质的折射率n与光的其中传播速度有关, .由此可知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光速大小是不同的.必须指出光线入射的介质为真空;另一种介质可是任意的,如此定义的折射率为介质对真空的折射率又叫绝对折射率.如果光线在任意“两种介质中传播,折射率大的介质对折射率小的介质叫光密介质,反之叫光疏介质.它们是相对的.
理解和掌握折射率的物理意义是掌握折射定律的关键.
一束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其能量分配成反射和折射两部分,随着入射角的不同,其能量分配的比例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一束光在两个介质的界面上会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其中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的规律与折射率有关.
对于折射率应从下面几个层次来理解:
A、在现象中,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两角的正弦值之比是个常数.
B、对于不同的介质,此常数的值是不同的.如光从真空进入水中,这个常数为4/3,光从真空进入玻璃中,该常数为3/2.显然,这个常数能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我们把它定义为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为折射率,用字母n表示.
C、介质的折射率是由介质本身性质决定的.它取决于光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D、由于不同频率的色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红光的传播速度最大,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春播速度最小,折射率最大.
只有掌握了折射率的内涵,才能理解现象,不仅能掌握折射定律,而且为研究全反射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活动
1. 测定各种透光物质的折射率
2. 研究同种物质对于不同颜色率
3. 利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光的折射》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议
本节是在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在本节的讲授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规律的理解上,要结合实验对比使学生明白“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的定理、定律,还要传授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因此,讲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教学设计示例
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的定义.
(二)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 图6-2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图6-l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向学生发问:如果把光源放到水中,让光线逆着折射的方向射入空气中,会看到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教学总结
对于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光的折射》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议
本节是在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在本节的讲授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规律的理解上,要结合实验对比使学生明白“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的定理、定律,还要传授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因此,讲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教学设计示例
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的定义.
(二)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 图6-2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图6-l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向学生发问:如果把光源放到水中,让光线逆着折射的方向射入空气中,会看到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教学总结
对于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光的折射》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议
本节是在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在本节的讲授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规律的理解上,要结合实验对比使学生明白“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的定理、定律,还要传授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因此,讲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教学设计示例
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的定义.
(二)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 图6-2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图6-l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向学生发问:如果把光源放到水中,让光线逆着折射的方向射入空气中,会看到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教学总结
对于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光的折射》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议
本节是在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在本节的讲授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规律的理解上,要结合实验对比使学生明白“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的定理、定律,还要传授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因此,讲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教学设计示例
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的定义.
(二)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 图6-2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图6-l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向学生发问:如果把光源放到水中,让光线逆着折射的方向射入空气中,会看到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教学总结
对于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光的折射》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议
本节是在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在本节的讲授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规律的理解上,要结合实验对比使学生明白“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的定理、定律,还要传授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因此,讲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教学设计示例
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一)定义的讲解
课堂小实验一:在日常生活中现象十分普遍,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课堂小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硬币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硬币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课堂小实验三:准备一个比较深的大鱼缸,里面放入几条鱼,让学生伸手抓鱼,并让学生谈一下感受.
实验结论: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实验得出的定义.
(二)的一般规律
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 图6-2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图6-l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
(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向学生发问:如果把光源放到水中,让光线逆着折射的方向射入空气中,会看到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四)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用动画演示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教学总结
对于现象和它的初步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要进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绍.注意实验教学在本节讲授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