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八年级数学教案内容页

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定理

2022-10-09八年级数学教案

  嵩明县小街镇甸丰小学  李逵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定理;

2、会证明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定理;

3、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学习几何证明方法和作辅助线的方法;

4、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几何证明中的证法分析;

2、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添加有用的辅助线。

教学关键:抓住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学习指导法,即读、思、练、讲。

一、复习铺垫

1、提问:

同学们,你会画相交线吗?

你会画平行线吗?

2、请你自己试一试:

①画一组平行线;

②画一组相交线。

说明:让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画,画得好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同一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

二、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做一做,按照顺序,做完一个再进行下一个。同一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指导、互相交流。

1、画三条平行线(等距不等距均可,但要互相平行);

2、画两条直线与上面的三条平行线相交;

3、找一找

①三条平行线在两条直线上面截得了哪些线段?(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找到的)

②哪条线段和哪条线段是对应线段?(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4、量一量

三条平行线在两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的长度各是多少。(精确到毫米)

5、算一算

①对应线段的比值是多少?

②你是按什么顺序写出比的?

6、观察总结

在算出的比值中,它们的比值相等吗?

请你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写成比例。

7、猜想结论

从写出的比例式子,你能猜出什么结论吗?

请把你的结论说一说,然后写出来。

8、验证结论

你的结论正确吗?重新画个图形试一试。

三、探索,寻找理论支持(根据)

1、你能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证明你得到的结论吗?

2、怎样才能把现在的结论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

3、要不要添加辅助线?怎样画辅助线?

a
 
b
 
c
 
d
 
e
 
f
 
m
 
n
 
4、怎样分析寻找证明的思路和过程?

5、教师整理(板书)

①定理:两条直线被三条平行线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已知: 交直线 于 、 、 ,交直线 于 、 、 。

求证: (或者 )。

②分析:要证明 ,从图形上我们看不出 与 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把线段 平移到图中 的位置,如果把线段 平移到图中 的位置,那么, 就变成了 。在 中,横着看, 、 在 中; 、 在 中。(竖着看行不行?为什么?)。要是能证明 ∽ ,那么,证明 的问题就算是解决了。

现在,我们来考虑怎样证明 ∽ 。我们知道,平行移动(平移)不会改变线段的长度,移动后得到的线段和原来的线段还是平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判断 、 ,从而得到 ,而且, , 。

③证明:过 作 交 于 、过 作 交 于 ,

∴ (同平行于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 , (夹在两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这里也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来证明)

在 和 中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同上)

∴ ∽ (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 , (已证)

∴ (等量代换)

四、实践应用

1、你得到的结论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可以自己“编造”例子,也可以从教材上寻找。只要会说明)

2、你能要这个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吗?2页,当前第112

五、知识拓展

1、上面的定理及其证明过程,变成特殊情况它还成立吗?

a
 
e
 
f
 
c
 
d
 
当 点和 点重合时,四边形 变成了 ,如图。

当 点变成 的中点, 点变成 的中点时, 变成了 的中位线,如图。这时,还会有 吗?

事实上, 是 的中位线,便有 , , 。此时, , 。所以, 。

2、当上面的四边形 变成了 时,上面的定理及其证明过程还成立吗?当 点变成 的中点, 点变成 的中点, 变成了 的中位线时,如图,还能得到上面的定理的结论吗?

事实上, ,四边形 就是梯形。 点是 的中点, a
 
b
 
c
 
d
 
e
 
f
 
点是 的中点时, 就是 的中位线。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义, , , 。此时, , 。所以, 。

3、你还能想到别的情况吗?

如果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或者是矩形,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自己试试看。

六、回顾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请自己回顾一下。想好后,我们一起来进行总结。

平行
 
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定理
 
分析证明
 
应用举例
 
特殊情形
 

作者简介:李逵,男,44岁,小学高级教师,云南师大数学专业本科毕业,现在甸丰小学任教。单位地址:嵩明县小街镇甸丰小学;邮编:651708;电话:0871-6868052(个人),798(单位);e-mail 

2页,当前第212
再来一篇
上一篇:矩形 教学示例二 下一篇:分式的加减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