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作为六大古都之一有它的历史沉迹,作为首都来看,从九世纪末到十世纪初,杭州曾经是一个地方政权吴越国的首都。下面是皮皮范文网带来的杭州历史的导游词,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杭州历史的导游词
杭州历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定都于此,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州地区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传大禹到会稽(今绍县)赴诸侯大会,在此“舍航(杭)登陆”,因称“禹杭”,日后讹传成“余杭”。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吴,越灭吴后,又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0xx年),秦灭楚,于今杭州地域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于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钱唐之名最早见于正史记载。
汉承秦制,汉初时节实行道、邑、侯国并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20xx年)正月至六年春,钱唐县境属于韩信的楚王国。六年春,立刘贾为荆王,属荆王国。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属吴王国。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诛吴王濞,钱唐县复属会稽郡,隶属于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废江都国。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县(今绍兴)迁治钱唐县。元封五年(公元前120xx年),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王莽建立新朝承袭之。东汉初,复钱唐县旧名。
三国时,钱唐县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属于扬州。两晋时期,钱唐县仍属吴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时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0xx年),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
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0xx年),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于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为杭州府。
民国元年(1920xx年)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直属浙江省,并为省会所在地。民国 20xx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沦陷期间,原8个区改为7个区。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为浙江省直辖市,并为浙江省省会。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篇二:杭州历史的导游词
美丽 的杭州历史博物馆坐落在吴山脚下,它默默地诉说着杭州的历史。
走进历史博物馆,就仿佛回到了古代:白墙黑瓦,红色的大门,古色古香。走进门里,真是别有洞天。里面是一个个橱窗,或大或小,个个都陈列着精美的文物。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长长的编钟。他们从大到小整齐地排列着。大的编钟一台电视还大,小的编钟比一本书还小。他们挂在架子上,诉说着当年的历史。编钟上都刻着图案,却各不相同:有的刻着一位乐师跪在地上弹奏;有的刻着许多战士在奋勇杀敌;还有的刻着优美的篆体,这篆体线条均匀,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我不禁赞叹古代匠人的别出心裁、巧夺天工。
望着这一排编钟,我的耳边响起了音乐,我成了宫廷里的乐师,穿着高雅的服饰,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和着别的乐器,熟练地敲着编钟。 “咚咚”的编钟声和其他乐器默契的配合着,应和着,奏出舒缓而优美的旋律。这中间的舞者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她扭动着自己的身姿,婀娜多姿的舞蹈,让人心旷神怡,而她自己仿佛陶醉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了。我的思绪突然被一阵喧闹所打断,眼前的编钟却分明长满了铜锈,见证了它悠久的历史。
接下来看到的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水晶杯了。它晶莹剔透,虽然被埋在土里两千多年了,却依然那么耀眼。它是用天然的水晶做的,表面很光亮。以前可是没有抛光的机器的,完全使用手工一点点打磨出来的。我的眼前浮现出古代工匠辛勤劳动 的身影,他们坐在工作凳上夜以继日地打磨着水晶杯,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用他们全部心血打造出这些艺术 的精品。这些文物都蕴含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辛勤和汗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博物馆中还有许多文物,像陶器、瓷器、玉器、书画等等,从杭州历史博物馆里的文物中,我仿佛穿越历史,回到了古代的杭州,看到了杭州历史的光辉灿烂,看到了古代艺术的瑰宝,使我更加了解杭州,热爱杭州
共2页,当前第1页12篇三:杭州历史的导游词
杭州作为六大古都之一有它的历史沉迹,作为首都来看,从九世纪末到十世纪初,杭州曾经是一个地方政权吴越国的首都。南宋时期,杭州升为一个朝代的首都,持续时间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杭州排入了我国古都的行列。
精彩视频短片点击观看
从中国历史来看,凡是作为首都,地理位置、地况、地貌以及气候都有着独特的地方。杭州也不例外。杭州隶属于今天的浙江省。
1936年,考古学家就在这里附近发掘出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这些物品大约是公元前三三20xx年——二二五0年的,这就是著名的良渚文化。
五十年代初,在良渚周围,又发现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如老和山遗址、水田畈遗址。所有这些遗址为我们较为清楚地描绘出了距今五千年前后杭州的原始居民在这一带居住和活动的情况。春秋战国时代,浙江省今天的省境大部分属于越国,北部则为吴国的范围。越国的首都在今天的绍兴,吴国的首都在今天的苏州。史料中没有见到杭州一带的地名。
公元220xx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郡县制,在今苏南、浙西、浙东、闽北等范围内设置了会稽郡,郡以下分二十六县,二十六县中有一个钱唐县,这是杭州最早见于历史的记载。但钱唐县治建在什么地方至今还不能确定。
钱唐县治在后汉时代就有可能从西湖群山逐渐向平原地区迁移。秦钱唐县是会稽郡下的一个属县。当时的郡治设在苏州。后汉永建四年(120xx年)实行了吴会分治,原会稽郡分成吴郡和会稽郡两郡。钱唐县隶属于吴郡。郡治仍设在苏州。
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9年平定了南朝的陈,随即把钱唐县改为杭州,这是杭州一名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杭州的州治设在余杭县。开皇十一年(591年)迁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就是现在的江干一带。
隋代的杭州已经到达了今杭州市区的一部分。现代的杭州城市,开始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隋炀帝即位以后,为了营建东京(今洛阳市),开始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网。为了掠夺江南的财富,又在长江以南开凿和加宽江南运河,从京口(今镇江)绕太湖以东直达杭州。从此,杭州与首都洛阳之间有了直达的水路运输。
自从隋代把州治移到江干一带以后,特别是由于江南运河的开凿,杭州顿时成为一个交通枢纽。
唐朝建国以后,传说由于钱唐的“唐”字与国号相同,从此改为钱塘。
西湖是钱塘县的一个湖泊,所以原称钱塘湖,或称上湖。西湖一名起源太晚。因为从钱塘县直到六朝,湖在县境以东,当然不会称西湖。
隋唐时代,湖在县境偏北。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建都时,城市移到湖的东边。西湖的名称就逐渐为人们所使用。等到北宋苏轼计划大规模疏浚此湖而上表朝廷时,他的奏折就称为《乞开杭州西湖状》,西湖一名至此已使用到官方文件中。
钱塘县在唐朝初年,户口就已经超过十万,江干一带土地狭窄,于是市区向今西湖以东的平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杭州刺史的李泌为解决水源问题,修建了著名的“六井”。所谓“六井”,其实是六处贮水池。它们用瓦管和竹筒分别从钱塘门、涌金门等处引入西湖湖水而修建。
据记载,“六井”是:相国井,西井,金牛井,方井,白龟井,小方井。
“六井”的修建,大大改善了杭州市区的居住条件。
五代十国时期,景福二年(893年),王代十国中的吴越王——钱镠建都杭州。钱镠因灌溉和城市需要而整治了西湖,也因为交通运输的需要整治了钱塘江,从而促进了吴越国和沿海各地的来往,日本、朝鲜等外国也通过钱塘钱和吴越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杭州开始在国际上显露头角。
杭州有了大的发展,吴越国一共经历了五代七十余年,杭州一带比较安宁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城市也获得较快发展。
到了宋代,杭州从一个小国的国都退居到一个州的州治,但从城市规模上讲,它仍然不失为东南的一大都会。
北宋时,杭州的多任地方官都曾为杭州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如北宋景德四年(1020xx年)的知州王济,宋仁宗时代的知州郑戬、沈遘以及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世又称他苏东坡。他曾两次到杭州任职。为杭州和西湖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他疏浚了西湖,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后人把这条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至今仍然是引人入胜的西湖佳处。
苏轼在杭州和西湖不仅留下了许多功绩,也留下了吟诵西湖的著名诗篇。
《饮湖上初睛雨后》就是其中一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北宋末年,中原失陷,宋高宗赵构仓皇南奔,于建炎三年(1120xx年)到了杭州,设置行宫,把杭州改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把临安府作为宋首都,首都设置在杭州的时间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
杭州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都发展迅速,杭州成为一个国际都市。
南宋一代中,杭州的教育事业也很发达。当时朝廷在杭州办的学校有太学、武学和宋学三种,合称三学。其中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南宋德佑元年(1276年),元军进入杭州,繁荣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杭州遭到很大的破坏。但宏伟的城市布局和优美的湖山胜景仍然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慨。
十三世纪末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杭州,仍然情不自禁地赞叹杭州为“世界最名贵的富丽之城”。
在整个明、清两朝的五百多年中,杭州一直都是浙江省的省城。清代初叶,康熙和乾隆也都仰慕西湖和杭州的繁华,曾多次南下杭州。
鸦片战争以后,杭州也和全国一样,出现了长期的停滞和落。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杭州被日本侵略者占领长达八年之久,遭到很大的破坏
1949年杭州解放。
西湖群山中记载最早的人工建筑是东晋咸和元年(320xx年)的灵隐寺。
灵隐寺是从当年从印度云游来此的高僧慧理修建的,它成为西湖群山中的第一座古刹。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东晋(公元320xx年),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后来济公在此出家,由于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灵隐寺因此名闻遐迩。五代吴越国时,灵隐寺曾两次扩建,大兴土木,建成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达1300余间,僧众达3000人。
吴越国时又添了许多寺庙和古刹。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来是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钱弘淑舍园所造,同时还建造了塔院,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六和塔塔身共九层,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陆俯看钱塘。塔的顶层装有明灯,为夜晚航行的船只指路。宣和三年(1120xx年),六和塔毁于兵火,现在保存的砖筑塔身,是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的,到乾道元年(1165年)才全部竣工,历时十年。六和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妍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
苏东坡又为西湖增添了六桥分列、桃柳呈妍的苏堤。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来是五代吴越国王的南随着西湖风景区的精心布局和游客的增加,杭州的旅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闸口白塔岭下刊印出杭州历史上的第一种旅游地图,称为地经,出售给游客。各种介绍杭州和西湖风景的专著也陆续出版,其中介绍最为详细的是四水潜夫著的《武林旧事》此书对西湖名胜采取了分区记载的方法,和现在的西湖导游书已很近似。当时整个西湖风景区分为南山路、西湖三堤路、孤山路、北山路、葛岭路、西溪路等六路,另外再加上离湖最远的三天竺。这和今日西湖风景区的地区划分也基本近似。
南宋的著名诗人范成大于绍鼎二年(1191年)撰写了一部称为《吴郡志》(吴郡的辖境大致相当于明、清的苏州府)的著名地方志,他在此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赞语。这句话以后被人们改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至今仍然广泛流传。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而今杭州的丝绸更有着巨大吸引力,“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特别是坐落于下城区西健康路上的杭州中国丝绸城,为全国最大的丝绸专业。且丝绸质地轻软,色彩绮丽,在汉代,已通过举世闻名“丝绸之路”远销国外。现代已发展到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等十几类品种。层次丰富的粉墙黛瓦、古朴淡雅的民居、清新素雅的街道、古香古色的城市家具与各类时尚丝绸精品完美融为一体,既具有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底蕴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又显出江南婉约之风、丝绸柔性之美和绚丽多彩的都市商业氛围。
早在5020xx年前,杭州地区已有丝绸存在,出土于良渚文化遗址中的一块灰褐颜色、薄如蝉翼的丝织品,足以证明杭州是中国最古老的丝绸出产地之一。
时尚变化无常,时而绿肥红瘦,时而唐衫胡服,那些富丽奢华、光怪陆离的款式总是像烟云一般,一阵风后就飘逝了。但无论时尚怎么变迁,却总有一种面料如诗似梦地萦绕在霓裳裙摆当中,以其婉约、灵动的质地制造着灿烂和神秘,那就是丝绸。在众多的丝绸产地,有一处闻名天下,被称为"丝绸之府",那就是杭州。
杭州作为"丝绸之府"那是有来头的,由来之一在于她的历史悠久。杭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杭州丝绸闻名中外,差不多可以说,丝绸织成了杭州乃至浙江省的一部分历史。杭州丝绸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那时,杭州的先民就已能种桑、养蚕、织帛和制造原始的缫丝工具。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以"奖励农桑"为富国政策。唐代时,杭州盛产的绫类已有"天下为冠"的盛誉,成为宫廷贡品。南宋时,杭州市内呈现"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和"都民女士,罗绮如云"的盛况,由此而称"丝绸之府"。1000多年前,杭州产丝绸就远销东南亚和阿拉伯诸国,从陆上和海上铺设了"丝绸之路"。
杭州作为"丝绸之府"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民众根基的。杭州的丝绸织锦是精致、和谐之美的集大成之象征,拥有"东方艺术之花"的美誉,它们不只是单纯的生活消费品,它们承载了杭州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悟。马可o波罗在元初游历杭州时说:"杭州生产大量的丝绸,当地居民中大多数的人,总是浑身绫绢,遍体锦绣。"那时,杭州城里的商贾一半以上是从事丝绸贸易,装载绸缎的船只川流不息,远及欧美。
何为"府",集大成者也,杭州丝绸丰富的品种和响当当的品牌得以让"丝绸之府"的称号延续至今并越叫越响。经过多年的发展,杭州丝绸已形成了从蚕茧供应、缫丝、丝织、印染、丝绸服装到丝织机械等配套的生产能力,常年生产绸、缎、绵、纺、绫、纱、绒、绢等14大类,200多个品种,20xx多个花色。丝绸的品牌也很多,都锦生、万事利、凯喜雅、喜得宝等等,那可都是响彻世界的丝绸名品。
与杭州丝绸交相辉映、分割不开的还有同样作为工艺饰品的杭扇和杭伞。杭扇装饰优美,制作技艺精湛,千百年来,已淬炼成展示杭州精美文化的工艺瑰宝。伞,一件普通的雨具,但在杭州,它则寄予和演绎了万千情思,西湖绸伞轻舞倩影,摇曳出了多少杭州的人文风情
如今,在杭州可以看到规模宏大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城,丝绸似梦一般神秘,如诗一般美妙,却又活生生地活在你的身边,活在杭城的大街小巷里。
靖康二年五月初,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宗泽等北宋旧臣的拥戴下于应天府即现在的河南商丘登基,改年号为建炎,史称南宋,赵构也成为南宋的第一个皇帝。立国之初,宋军在金军的步步进逼下节节败退,应天府眼看就要保不住了,五个月后,高宗被迫南迁。先后建行都地有扬州、建康即今南京、杭州、越州即今绍兴。最为狼狈的时侯高宗曾将南宋小朝廷装进一条船内,幸好苍天开眼,在高宗逃难海上的途中遇风暴而阻止了金军的追袭。在与定都有关的商议中,开始群臣均倾向于定都建康,而且从理由上来看也是颇站得住脚的。主张定都建康的群臣认为建康是六朝故都,东南要地,而东南久安,财力富胜,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凭险长江,有利于军事上的固守。但最后高宗还是下决心定都杭州,他的理由似乎更为充分。杭州在北宋已是万物富庶的“东南第一州”,而且杭州比建康更远离前线,相对比较安全;其次杭州离建康又不太远,同样位居江浙最富庶地区,在财物的供给上,与建康没有太大的区别。也许是为了安抚主张定都建康群臣的心,南宋是将建康作为“行都”的,所谓行都,也就是陪都。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 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 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杭州市有着2220xx年的悠久历史的杭州还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20xx年,杭州在《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中名列第一。这是自20xx起,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其颁奖词 为:这是一座让南来北往的游子们,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地方。它从善如流,不拒绝一切进步的文明。
它精致宁静,温文尔雅,如同西湖水那样浑然天成。它大气开放、自强不息,如同钱塘乐奔赴
海洋之约。
(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 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 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 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 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 。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 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 ”之称。东晋咸和元年(320xx年),印度佛教徒慧理 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 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 。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现
隋 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20xx年),改置为余杭郡。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 ,从现在的江苏镇江 起,经苏州 、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隋书·地理志》记述:“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 ,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0xx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 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627~649年)中,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713~741年)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长庆二年(820xx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灌溉。又继李泌 之后重修六井。从这时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吴越国的国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 、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有美堂记 》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 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 (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吴越三世五王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 、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就。当时的杭州就有“佛国”之称。
(4)南宋时的京城
在北宋 时,杭州为“两浙路 ”的路治;大观元年(1120xx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 、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南宋建炎三年(1120xx年),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 ,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间(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几个县)。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万余人。
人口的增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当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种日用商品,尤其是丝织业的织造技艺精良,能生产出许多精巧名贵的丝织品 ,在全国享有盛名。
据《武林旧事 》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 ”以主其事。西湖风景区 经过修葺,更加妩媚动人,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酒肆茶楼 ,艺场教坊,驿站旅舍等服务性行业及夜市 也很兴盛。
南宋时,杭州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设立了最高兴府──太学,还有武学、医学、算学、史学等各科学校,临安府学及钱塘、仁和两县学的学生近千人。这里书铺林立,刻印的书籍十分精良。当时的绘画艺术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画院题名的。
(5)浙江省的省会
元代 在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为江浙行省 治所(钱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 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为省治。钱塘、仁和、海宁 、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等州县皆属杭州路。因遭战乱,杭州城内的不少宫殿被毁,工商业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渐被泥土淤塞。但由于在南宋时期打下了繁华基础,恢复较快。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州水运可直达大都(北京),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大凶饔谩K?砸獯罄?眯屑衣砜伞げ?蕹坪贾菸?疤斐恰保?恰笆澜缟献蠲览龌?笾?恰薄?
明代改杭州府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钱塘、仁和,属县未变。明正德三年(1520xx年),郡守杨孟瑛 继唐白居易、宋苏东坡后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荡3480余亩,将苏堤增高、加宽,修建振鹜亭(即今湖心亭),砌筑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动人景色。至万历年间(1573~1620xx年),杭州又呈现出四方客商云集,游人纷至沓来的繁荣局面。
(6)废府设杭州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 ,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除)。雍正 二年(1724)、嘉庆五年(1800),浙江总督李卫、巡抚阮元 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数尺。杭州人口有续增加。光绪九年(1883),杭州有62万余人。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中华民国 元年(1912),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 ,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20xx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这时杭州已有少数近代工业,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继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1909-1920xx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7)从新生走向繁荣
从鸦片战争 后的百余年间,国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困难重重,西湖的不少景点,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已经废圮。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获得新生。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 、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 ,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 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共2页,当前第2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