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60秒是在地上一个直径2米的圈内放30张代表1-30的数字信息卡,要求对其排序。只让一个人进去圈里。只有60秒时间。以下是极速60秒拓展项目心得,欢迎阅读。
9月中旬的拓展培训,“极速60秒”无疑是一项让人印象深刻的游戏。它不仅仅带来娱乐的刺激感,还能让人悟出不少道理。
这道游戏是在地上一个直径2米的圈内放30张代表1-30的数字信息卡,要求对其排序。只让一个人进去圈里。只有60秒时间。卡片上面有的画着一个杯子,有的写着“姚明的球衣”,有的写着“岳父”,有的画着十多只蝌蚪,有的就一个石头狮子像,有的是英文,有的写什么什么的一天反正让人看了泛晕。
当大家带着沮丧的表情从游戏现场回来后,第二批许多成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停止对这个项目的最佳方案的讨论。
有人提出,各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最重要,它是决定能否成功的关键。 有人说,将卡片信息进行对号整理和排序这一环节最为重要。
也有人说,最关键的环节是掌握游戏规则的空子,即由一个人将卡片从圈子里全部拿出来,然后排序。
实际上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不合作,不事先进行完整的排序,不钻游戏规则的空子,这个项目“一定不能成功”。
游戏结束后,培训师将全体队员召集起来,请人讲解“最佳方案”。因为事先曾经听说这个游戏有几条秘诀,因此笔者对自己的方案十分自信,便上台进行了分享讲解。 在解说时笔者提出,只要大家团结,成为一个最大的团队就成了。各小组第一次进去时,先后获取相关信息并整理,前一组的人进去看了卡片,就将所整理出来的数字给后面组的人参考,如果这样还不够,那就让前面多个组所整理的信息供后面的队参考(第二批共6个组)。通过共享信息,确保最后一个组能拿到准确的卡片顺序,并知道最优秀的排序方案。 然后,由后面的小组采用一个人进入圈内将所有卡片投到圈外,圈外队友派一人负责叫号,其他人每人手上三张卡片,各自按预先整理好的数字对应表确认手上的号码。叫号人喊“1,2,3,4”点到某号时,拿到该号的人迅速将卡片放到叫号人手上。
不错的方案!这样就可以让前面的几个小组将解决方案给后面组分享,那么后面的小组完全有条件持有最详实准确的排序表,酝酿一个最成熟的方案,用两次机会完成这项任务。
但是事实却并没有出现上述理想情况。正如培训师所说,每一个进去的小组先是对着信息卡一楞,然后开始试图用常规方式去完成,无功而返后,出了门就扬长而去,或者‘嘘’的一声故作神秘——等着看你们一样地倒下。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能成功最关键的问题在哪里?
我们一开始就强化了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而忽视了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大家完成这项任务的时候,心中考虑的是“我们小组要力争突破”——尽管培训师在给出任务时提问的说法是“你们X公司能不能完成?”
无论是大集体中的小团队,还是小团队中的个人,他们不仅仅存在集体利益,更不可忽视的是个体的或部门的利益。在更多情况下,个体会首先考虑自身利益,然后再考虑团队利益,而小团队则会首先考虑部门利益,然后考虑集体利益。
如果没有强制手段,没有一个小组会首先选择牺牲自己。事实就是如此。我们的所有小组几乎无一例外地首先尝试着独力完成任务,而不是将自己的机会用于给后来者铺路。即使有部分小组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采用了接近最佳方案的办法,但其目的也是试图“创造奇迹”。而这种缺乏合作的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
就算是在破解问题的后期,有些小组间自发地开始进行信息共享、方案交流等,这也是一种非自觉不系统的行为。这种交流与沟通也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团队合作。
这就决定了,整个团队无法完成这项极具挑战性的项目。
然而,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每一个小组里,都会有部分人认识到团队合作能够解决这个难题。但这部分“有识之士”即使费尽全力宣扬自己的优秀方案,也未必能说服众多人达成团队合作。因为按照他们的方案,必定要让部分小组作出牺牲,而少数小组却要无代价地享受牺牲者为其提供的信息成果。这注定各个小组之间无法达成合作联盟。
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我们的游戏规则一开始就将人们引向了竞争,这种竞争能确保
对于每个小组机会公平。而如果要为了整个团队的成功而合作,则势必形成分工,这将立刻造成权利与责任的不平衡,导致机会不均等。如果没有一种利益共存与共享的机制,来平衡内部的付出与回报,就无法达成真正的合作,最终损害整个集体的利益。
这恰恰印证了一句名言:“竞争是人的本能,而合作是人的智慧。”
山外山拓展培训公司的老总在“极速60秒”总结时最后引用的这句话,似乎为破解一个困扰许多企业的管理学难题抛出了一颗问路石。这个困扰许多企业的管理学难题也同样困扰着报社的一些掌管资源和任务分配的主管或领导。
我们的管理学难题究竟是:如何实现竞争中的合作?具体点就是:当一个企业有着精细的内部分工时,如何实现“公平竞争”?
以报社为例,公平竞争的难处在于,作为主管,如何公平地分工?当一个记者被派出去采访某个有价值的新闻,选择谁去完成这项任务,应该如何把握原则?实际工作中,可能会以“能者上”的原则去作出安排,但事实的情况往往是大家的能力相差不大,多数任务大家都能完成,“谁适合派谁”这个原则难于长期保持科学性,因此是个不可持续的原则。实际操作中,几乎难以避免地陷入“领导指定”的个人决策行为之中。久之易造成下属不服。
另外,一项活动,可能是由许多各种环节和岗位上的人共同完成的,大家的劳动付出量可能不同,但有的人会安排在台前,有的人安排在幕后,也许台前的岗位远不如幕后的辛苦和有技术含量,但是荣誉的奖赏却往往主要加给了台前的人。这势必造成付出与回报的不均衡,从而最终破坏这种合作的机制。
由于笔者思想和认识的局限,上述这两种典型的难题尚无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基于本文前面所述,我们至少要明确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在处理团队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时,只有实现“付出与回报相均衡,权利与责任相均衡”这一机制,才能较好地达成“竞争中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