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天外村天地广场,是城与山巧妙的过渡,又把城与山有机地连在一起。是遵循上古“天圆地方”的理念,顺应人民“天地交泰”的吉祥心理而建的。下面是皮皮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泰山天地广场导游词,欢迎参考!
篇一:泰山天地广场导游词
天外村广场,是城与山巧妙的过渡,又把城与山有机地连在一起。是遵循上古"天圆地方"的理念,顺应人民"天地交泰"的吉祥心理而建的。
天外村,位于大众桥西侧,为西路登山之始。这里既是山城结合部,也是环山公路与西溪游览公路的交汇点和游客集散地。20xx年开始对天外村路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建成“天圆地方”广场,“天圆地方”是“天人合一”之意,古帝王封禅大典即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告天,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以示“天圆地方”。广场占地总面积3.5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方形广场和圆形广场(方形广场边长为36米,面积1000多平方米;圆形广场直径为108米,面积1万多平方米,全部用泰山花岗石材铺装),在两广场连接通道两侧,安置12根高7.2米、直径0.9米的龙柱,表示从秦始皇至乾隆皇帝曾有12位帝王祭告泰山。
在连接通道中央安置长27米、宽3米的以唐玄宗封泰山为内容的浮雕。
方形广场四周栏板刻制历代名人关于泰山的名言名句,并对广场及其周围实施绿化。
在圆形广场内建六个售票亭、配备建设门禁系统、实行刷卡检票,有序乘车;内圈为行车道,能同时停靠12辆旅游车,每小时发送游客8000多人,可满足旅游高峰期游客乘车需要。
广场建成后,使天外村不仅成为集交通组织、信息展示、售票检票、游客购物和景观效果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景区,而且与周围道路相连,成为景区与城市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
篇二:泰山天地广场导游词
天外村广场,是城与山巧妙的过渡,又把城与山有机地连在一起。是遵循上古“天圆地方”的理念,顺应人民“天地交泰”的吉祥心理而建的。广场中心是由方形广场和圆形广场连接而成,全部用泰山花岗岩火烧板铺装而成。进入广场的通道两侧矗立着两块标志碑,右边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标志碑,左边是“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标志碑,这标志着泰山不仅是中国的名山,同时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遗产。
首先进入方形广场,广场中央镶嵌的是大汶口文化中陶器符号图案,图案的下方是一座山,中间是燃烧的火,上面是太阳。这个图案描绘的就是泰山的封禅祭祀活动。向前走就是通向圆形广场的石雕封禅长廊。站在方形和圆形广场的中间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悦,泰山拔地通天的气势展现在眼前。
那里还有个圆形广场是游客乘汽车上山购票候车处和停车场,它被设计者巧妙地“凹”入地面几米深,从进山处看不到它的踪影。在旅游旺季熙熙攘攘上下的人群,都被遮挡在了这个“凹”处,不再成为视觉的污染。这样,登山伊始,游客抬眼便可饱览泰山秀色和雄姿。
篇三:泰山天地广场导游词
古帝王封禅大典即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告天,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以示“天圆地方”。天地广场占地总面积3.5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方形广场和圆形广场(方形广场边长为36米,面积1000多平方米;圆形广场直径为108米,面积1万多平方米,全部用泰山花岗石材铺装),在两广场连接通道两侧,安置12根高7.2米、直径0.9米的龙柱,表示从秦始皇至乾隆皇帝曾有12位帝王祭告泰山。在连接通道中央安置长27米、宽3米的以唐玄宗封泰山为内容的浮雕。
12根龙柱代表:分别代表在中国历史上来泰山祭祀或封禅的12位帝王,即:黄帝、大舜、周成王、秦始皇、西汉武帝、东汉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守真宗、清康熙、清乾隆。其二,寓意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至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帝王。
龙柱右侧排列自下而上:第一根龙柱表现黄帝“会鬼神于泰山之上”黄帝出行,风伯、雨师、凤凰、龙护卫而行,龙、凤、虎、狼前呼后拥,黄帝坐着大象驾辕,六囚蛟龙似的骏马拉车与木神毕方并行,巡狩东岳,会鬼神于泰山之上。九天玄女向黄帝授玄女秘笈、玄女真经及玄女战法。第二根龙柱表现周成王巡狩岱宗建明堂;成王坐着用黄金作挽车横木的车子,巡狩岱岳,商周牧野大战。定夺江山,(公元前684年前后)成王在明堂大会诸候,“柴而望祀”。第三根龙柱表现汉武帝“得宝鼎封泰山”;汉武帝得“宝鼎”后从东溪坐用山羊拉的车登封泰山(现东御道);在岱顶汉石表“无字碑”(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以示功高文不能表,在岱下建东岳庙,并手植柏树,万世流芳。第四根龙柱表现隋文帝(大业七年620xx年)“登泰祈雨,敕建四门塔”时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隋文帝在泰麓设坛祭青帝(青帝为泰山最早的神之一,后被碧霞元君代替),求降甘露,并在山阴建四门舍利石塔(今济南四门塔)。第五根龙柱表现唐玄宗于开元十四年(720xx年)九月“御马登山祭天帝”,浩浩荡荡的御马封禅大军,沿途向群臣公开宣示登泰山封禅玉牒,玄宗撰书“纪泰山铭”,刻于岱顶大观峰,同时刻“丈人峰”于山顶。第六根龙柱表现康熙“祭祀东岳大帝,御笔配天作镇”,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康熙祭祀泰山,宣讲《泰山龙脉论》;康熙从刚完工的岱宗坊前御马登泰山,在东岳庙内祭祀东岳大帝,御笔为历时十年重修的东岳庙天贶殿匾额“配天作镇”。
左侧龙柱自上而下:第一根龙柱表现乾隆御制《古登封台碑》。“祭祀碧霞元君,赠泰山三宝”,乾隆十二年(1747年)奉母命登山、在岱顶祭祀碧霞元君御笔“兹府灵光”匾;赠“泰山三宝”(三宝为后来分三次所赠)。第二表现宋真宗“封泰山敕建天贶殿”。大中祥符四年(1020xx年)宋真宗宣天书步行登泰山,敕建天贶殿,同时展示了真宗赐丞相王旦珠宝欲行登封之典。王钦若在奉高宫向真宗献泰山仙草灵芝。第三根是唐高宗“帝后同封禅、敕建双束碑”,显庆六年(661年)高宗同皇后武则天乘车来泰山封禅;高宗同武后在社首山降坛共祀地神,在朝觐坛接受百官、诸候和各国使臣朝贺,在老君堂敕建双束碑,俗称鸳鸯碑。第四根是表现汉光帝得“河图会昌符”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光帝东巡,张纯奏请封禅,并撤吕雉在宗庙之牌位,登封泰山至中天小憩;汉光帝禅地后,凤凰集聚泰山脚下,遂建凤凰台。第五根表现秦始皇“御封五大夫松”,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乘坐銮驾,登封泰山,在岱顶登封坛祭天,玉女池旁颁布诏书,命丞相李斯篆书刻石,以记功德;下山途中遇雨,在大松树下避雨,因松树护驾有功封此树为“五大夫”。第六根表现舜“东巡泰山,行柴望之祭”,舜帝骑麒麟东巡泰山,在泰山极顶行“柴望”之祭;招见东方诸候和百岁老者,昭告天下,统一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