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民间传说

目录
皮皮范文网微信公众号
主页 > 故事书大全 > 民间传说
招牌该给谁
上一篇 返回目录 下一篇

招牌该给谁

作者:裴文兵

比比孝心

徽州城里有一家叫“满堂春”的糕点作坊,一向生意兴隆。最近,作坊主人刘掌柜有了一件烦心事。

刘掌柜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刘家继,小儿子名叫刘家承,都已二十多岁。自古以来,兄弟大了要分家,而且,刘掌柜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到了该将生意交给儿子的时候了。让他感到烦恼的是,家产可以一分为二,但“满堂春”的招牌却只有一块,该将它交给谁,他实在是心里没底。

“满堂春”作坊里,有一位三十多岁的伙计,名叫鲁秋生,他不但勤快,而且脑子灵,深得刘掌柜的信任。刘掌柜的烦恼没能瞒过鲁秋生的眼睛,这天,刘掌柜正紧锁眉头,鲁秋生道:“掌柜的,您何不将招牌传给最孝顺的儿子?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刘掌柜不禁眉头一展:鲁秋生的话有道理!可随即,他又为难起来,两个儿子都很孝顺,实在难以分高下。鲁秋生又道:“掌柜的,您何不出个难题,试出他俩之中,到底谁更孝顺?”

刘掌柜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于是,他对两个儿子说,他想吃些梅子和桑葚。两个儿子立马上街去买梅子和桑葚。可他俩找了一圈,却没能买到一颗梅子和桑葚。他俩为啥买不到呢?因为时下正是五月,桑葚的成熟时节是四月,此时,桑葚早已下市了。梅子的成熟期是六月,远远未到上市的时节。

见两个儿子空着手回到了家中,刘掌柜不住地摇头叹息。刘家继道:“爹,您别着急,我明天便出门去给您寻找梅子和桑葚,一定让您尝到它们。”

刘家承也说:“爹,我明天也出门去找寻,定将梅子和桑葚带回家。”

第二天一早,刘家继和刘家承早早出了门,分头赶往乡下寻找去了。望着他俩急匆匆的背影,刘掌柜得意地笑了。他早就盘算好了:虽然两个儿子肯定寻找不到梅子和桑葚,但谁更晚回家,哪怕只迟一天,都能说明他最肯花时间,都能说明他寻找得最为用心。

第十天上午,刘家继回来了。他一进家门,刘掌柜便想:既然大儿子先回了家,那么只要小儿子今日没回家,那块“满堂春”的招牌便是他的了!

刘掌柜正在心里头嘀咕着,却见刘家继从怀里掏出了一只小布袋,打开,道:“爹,您看这是啥?”

刘掌柜伸头一看,只见袋子里装满了一种圆溜溜、黄澄澄的果子,不是熟透的梅子是啥?他不禁大吃了一惊:眼下,离梅子上市的时节还早着呢!这些熟透的梅子是从哪里弄来的?

刘掌柜正在疑惑,刘家继开口说,他走过了一村又一村,一路打听哪里有成熟的梅子,哪里有桑葚。可一直没能打听到。两天前,他走进一座村庄,忽然发现一棵树上挂着满树熟透的梅子。主人告诉他说,那棵树上的梅子,每年都比别的树上的梅子早一个月成熟,想来,它肯定是一种很少见的早熟的品种。刘家继惊喜之余,买下了一小袋子成熟的梅子。为了让父亲尝上鲜,他顾不上去寻找桑葚了,连忙往回赶。

刘掌柜尝起了梅子,正尝得起劲,忽然,一个人走进屋来,刘掌柜抬头一看,那人竟是刘家承。这兄弟俩一前一后回来,相隔不到半个时辰。

刘家承也从怀里掏出一只小布袋,打了开来,袋子里竟装满了桑葚。这个时节怎么可能找到桑葚?刘掌柜惊讶得张大了嘴,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刘家承说,他到了乡下后,到处打听哪里有桑葚和成熟的梅子。两天前,他在一处深山之中,见到了一片桑树林,枝头挂满了或紫或黑的桑葚。主人告诉他说,那片大山之中,常年云雾缭绕,气温比别处低,因此,山中的季节变换比别处缓慢,那片桑树林每年都比山外的桑树迟一个月挂果、落果。刘家承买下了一袋子桑葚,为了尽快把那些桑葚带回家,他没有再去寻找成熟的梅子,而是赶紧踏上了归途。

吃着梅子,尝着桑葚,刘掌柜的心头不禁充满了甜蜜的感觉。可他没高兴多久,便又犯起愁来:两个儿子在同一天里回到了家中,并且都带回了一样他们所要寻找的果子,孝心实在难以分出高下,那块“满堂春”的牌子,到底该传给谁呢?

赛赛智慧

次日,鲁秋生见刘掌柜愁眉不展,便问他咋了。刘掌柜就把自己的为难之事说了出来。鲁秋生沉默了一会儿,说,既然刘家继与刘家承的孝心不差上下,那不如试试他俩谁最能干——谁最能干,便把那块招牌传给他。

刘掌柜一想,觉得这个办法倒是值得一试。于是当天,他便让两个儿子,一个赶往芜州,一个赶往池州,去和那里的店铺谈生意,以一个月时间为限。刘掌柜是这样盘算的:芜州、池州距离徽州城,都有三百多里的路程,在一个月的期限内,哪个儿子谈下生意多,便说明哪个儿子最能干。

刘家继去的是芜州,他进了城之后,找了一家店铺,试图说服老板买卖“满堂春”的糕点,可那老板却拒绝了他,说芜州城里有不少的糕点作坊,自己何必舍近求远,去跟远在徽州城里的“满堂春”做买卖?

一连三天,刘家继都缠着那位老板谈生意,可那老板总是懒得搭理他。第四天,那老板又对刘家继不理不睬。刘家继正无计可施,一个老汉走进铺子,看样子是想买糕点。

老汉在铺子里看了一圈,往铺子外走去,刘家继连忙拦住了他,为他介绍起铺子里的各式糕点来。这四天里,刘家继曾自掏腰包,尝过了铺子里的不少糕点,因此,他介绍起来头头是道。老汉动了心,买了几大包糕点。

老汉走后,那老板再也不好意思不理睬刘家继了,他连忙请刘家继坐下喝茶,刘家继趁机拿出了几样自己带来的“满堂春”糕点,请那老板品尝。那老板品尝过后,发现这些来自徽州的糕点的口感,与芜州众多的糕点坊制作出来的糕点大有不同,吃起来别有风味,于是,这生意就成了。当天,刘家继又赶往另一家店铺。

再说刘家承,他赶到池州后,进了一家店铺,与老板谈生意,可那老板也不愿意同远在徽州的“满堂春”做生意。一连两天,生意都没谈成。第三天,刘家承来到了店铺中,正在思考怎样才能说服那老板,忽然,天下起了大雨。这时,正巧那老板的一批货物被运到了店铺门前,如果不尽早将货物搬进铺子里,那损失可就大了。刘家承想都没想,立即又抱又扛,帮着搬运起货物来。不一会儿,货物搬完了,刘家承却被淋了个透湿。那老板过意不去,便推心置腹地与刘家承谈起生意来。

一个月的期限到了,兄弟二人按时回到了家中。刘掌柜一问结果,不禁傻了眼:两人在一个月的期限内,用套近乎、攒交情的法子,分别与五家店铺谈成了生意。两人谈成生意的店铺数量一样多,一样能干,那块招牌该交给谁呢?

看看仁义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刘掌柜天天左思右想,却怎么也想不出个结果。这天,刘掌柜正要询问鲁秋生,还有没有别的法子。忽然,鲁秋生接到了他的家里人托人捎来的一个口信:他的父亲病倒了。

鲁秋生急着想连夜赶回远在六十里外的乡下老家。这时,刘家承举着一只灯笼走了过来,说要送鲁秋生回家。

六天后,刘家承和鲁秋生回到了“满堂春”作坊,鲁秋生顾不上喝口茶水,便立即干起活来。刘掌柜一问才知,这几日,刘家承都呆在鲁家,鲁父的病已经好了。望着刘家承疲惫的脸色,和鲁秋生卖力的身影,刘掌柜忽然心中一动。

当天晚上,刘掌柜说出了自己的决定:他将把“满堂春”的招牌传给小儿子刘家承。刘家继很不服气地问父亲,为何要把招牌传给刘家承。刘掌柜道:“你俩都很孝顺,又都很能干,我一直拿不定主意,该将招牌传给谁。这回,鲁秋生的父亲生病一事,终于让我拿定了主意。”

原来,刘掌柜见刘家承不但连夜将鲁秋生送回了家中,而且在鲁家一连呆了六天,帮着请医问药,直到鲁父病愈,不禁想到:“满堂春”之所以生意这么红火,与伙计们的尽心卖力很有关系。刘家承体恤伙计,如果把“满堂春”交给他,他必定能领着伙计们,齐心合力地把生意做得更红火。

听完父亲的一番话,刘家继若有所思,久久不语。一个月后,刘掌柜将“满堂春”交给了刘家承,而刘家继则另开了一家作坊,另立了一个字号。


上一篇 返回目录 下一篇